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同发展
促共富 聚人心 筑基石——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铸牢”实践侧记
发布日期:2025-09-28

      在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的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以下简称“察右后旗”),乌兰哈达火山群宛如大地的脊梁,见证全旗各族儿女跨越千年的和谐共生历程。这里的人们凭借火山岩般坚韧的生存智慧,将地质奇观转化为发展机遇,以产业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以文化传承促进人心凝聚、以基层治理夯实团结基石,奋力书写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崭新篇章。


以产业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察右后旗当郎忽洞苏木生活着汉、蒙古、回、满等各族群众,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和半农半牧乡镇。在当郎忽洞苏木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里,肉牛养殖与马铃薯深加工所构成的产业链,生动展现了多民族产业协作的实践。

      肉牛产业园内,养殖规模达5万头,年产量达1.2万吨牛肉。察右后旗围绕“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目标,通过实施“种养结合”策略,探索出了一条“以养定种”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肉牛产业园周边的各族农民与企业合作,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4300亩土地用来种植玉米,全部用于肉牛产业园及周边牧民的肉牛饲养,实现了“各族同协作,农牧皆增收”的良好局面。

      不仅如此,现代农业发展同样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内蒙古蒙地宝薯业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地理标志产品——“后旗红”马铃薯,建立起“企业+基地+农户”的全产业链条,带动12个行政村发展马铃薯种植。在当郎忽洞苏木甲力汉村,各族技术员与农牧民携手研发的“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使得每亩产量平均提高了30%。2024年,全旗马铃薯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5亿元,惠及4.2万各族群众。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龙头企业+农牧户”模式,将分散的土地资源整合为现代化产业集群,以集体经济的创新实践为民族团结注入新动能,使得各族的种植户、养殖户、加工户在产业链上各展所长。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格局,既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又在生产协作中加深了各族群众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40.察右后旗当郎忽洞苏木“团结林”.jpg

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当郎忽洞苏木的“团结林”

      白音察干镇那仁格日勒嘎查充分利用火山旅游观光路线优势,先后争取中央和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640多万元,成功打造集旅游观光、餐饮、住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民宿牧家游产业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位于八号火山脚下的塔林艾力民宿和星际民宿群,将蒙古包与中式庭院巧妙结合,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多彩民俗风情。

      与此同时,奶业作为察右后旗的特色产业,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走进奶酪小镇车间,可以看到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奶酪制作这一古老技法,不仅是蒙古族的传统手工艺,更是各民族共同学习、传承创新、共同致富的载体。察右后旗通过举办奶酪文化节、技艺培训班等活动,让奶酪成为了连接各族群众的甜蜜纽带,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学徒,推动了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


以文化传承促进人心凝聚

      在察右后旗的中小学校园里,“开学第一课”通常从草原丝路的历史讲起。草原丝路,这条贯穿古今、连接东西的商贸与文化通道,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传奇故事。课堂上,老师们以生动的讲述、详实的史料,引领学生穿越时空,回溯至那段各民族驼铃相伴、携手奋进的岁月,让学生感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渊源。

      察右后旗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古城探索”、“火山研学”等一系列沉浸式实践活动,为各族学生搭建起触摸历史、感悟文明的实景平台,让学生在古迹探寻中了解到不同民族曾在此汇聚、经商、通婚等,使其深刻认识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吸收,共同塑造出璀璨的中华文化。这种沉浸式文化传承,既培养了各族青少年的中华文化认同,又厚植了民族团结情怀。

      毛绣,又称毛植,是蒙古族古老的传统工艺技艺,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平面标本”。它以动物皮毛中的锋毛(退绒)为原材料,在传统的大经纬纱网上栽植出各种动物图案形状,供人们观赏或制作成生活用品。毛绣作品写实、立体、粗犷、鲜活,反映出人们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的优良传统和审美习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

      察哈尔毛绣不仅是一门精湛的民族工艺,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察右后旗每年都会举办全国性的察哈尔毛绣培训班,由非遗传承人担任授课老师,深入讲解这一非遗技艺的基本知识、艺术形式、历史渊源、基本特征等,同时进行操作技艺的示范和分组指导。通过这一举措,来自各地区、各民族的学员们得以汇聚一堂,共同探究毛绣技艺背后的文化密码。同时,非遗培训既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察哈尔毛绣等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又打造出惠及民生的富民产业,让各族群众共享非遗发展成果,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以基层治理夯实团结基础

      察右后旗积极构建“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体系,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在当郎忽洞苏木甲力汉村,“石榴籽议事厅”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各族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这种“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共商共议”的工作机制,使得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8%,既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又在互动交流中加深了各族居民之间的情谊。

      察右后旗致力于加强宣传阵地建设,通过在各嘎查村开办“乡村夜校”,举办各类活动,发放民族团结宣传手册,设置民族团结展板,向各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大力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6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海霞发起的“石榴籽计划”在察右后旗蒙古族学校举行了签约仪式。该计划以“童语同音 同音同心”为主旨,致力于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推广普及普通话,让各地区各民族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青壮年职业技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察右后旗每年都会举办百人义务植树活动,促成5600多株“团结林”在当郎忽洞苏木扎根生长。占地80余亩的“团结林”已发展成为当地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每年在这里举办民族团结主题活动超过50场次。这种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做法,使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毛绣传承人萧掌柜(男)指导徒弟薛秀琴(女)用动物的锋毛制作毛绣作品.jpg

毛绣传承人萧掌柜(右)指导徒弟薛秀琴制作毛绣作品

      与此同时,位于当郎忽洞苏木察汗不浪嘎查的全旗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展厅”的落成,“手拉手”文化节的举办……察右后旗这些深植于乡土的文化实践,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转化成为了可感知、可体验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6期

文:刘国旺

作者为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后旗委宣传部干部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杨悦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24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12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11,5813086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801@sina.com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