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江潮涌,山海情长。6月24日至26日,一场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对口支援地区党校“课程+基地”双优展示活动在宁波市委党校举办。此次活动汇集了来自新疆库车、西藏那曲、四川凉山、青海天峻、重庆万州、安徽蚌埠、浙江丽水等宁波市对口支援地区党校的代表,以及浙江省委党校和宁波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代表。活动旨在通过“思想共铸、情感共融、发展共促”,将对口协作优势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能,助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这些年来,宁波市委党校积极服务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对口支援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对口支援协作大局,创新开展“课程+基地”双优展示活动,以理论教育强基、以实践体验凝心、以协作机制聚力,筑牢了思想根基,增强了情感纽带,凝聚了发展合力,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形有感有效。
宁波市委党校老师代表课程分享
以理论课程凝聚认同共识
思想引领是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动力源泉。本次活动以理论课程展示为首要环节,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教学模块,通过理论阐释、历史溯源、文化浸润与实践体验等多维路径,让“四个与共”、“五个共同”等思想理念深入人心。
精品课程联展,深化理论共识。在课程展示环节,来自各地的教师的优秀课程,共同呈现了一场思想盛宴。宁波市委党校的课程深刻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指引、核心内涵和实践方略,库车市委党校的课程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凉山州委党校的课程阐明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丽水市委党校的课程强调了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这些课程视角多元、内容精深、形式创新,体现了党校教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理解,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干部教育中的理念创新与实践转化。
教研资源共享,夯实理论根基。宁波市委党校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革引擎作用,自主研发并迭代升级“数智党校3.0”平台,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三级党校系统的信息贯通与业务协同,构建起高效联动的数字化底座。依托该平台精心打造了“红色资源甬共享”特色模块,系统整合并云端共享宁波及对口支援地区丰富的红色历史遗迹、革命故事、时代精神等宝贵教学资源,使分散的红色资源得以汇聚、活化、传播。同时,创新开发了全省首个云端“循迹溯源”教学精品路线图,利用VR全景、多媒体交互等信息技术,为学员提供沉浸式、可追溯的党性教育新体验,提升了教学感染力和覆盖面,实现了科技赋能理论教学创新。通过应用新技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理论要求具象化、常态化地融入党校教学、科研、咨政、管理的全链条、各环节,探索出一条以资源共享深化理论武装、以共同体建设赋能共同发展的“宁波路径”,有力夯实了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理论基础。
以实践基地深化交融体验
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关系广大党员干部的思维方式、关系党的团结统一、关系国家的凝聚力。本次活动通过场景化、沉浸式的基地共建与体验,寓教于境、润物无声,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得可触摸、可感知、可体悟,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特色基地观摩,深化实践体验。与会代表参观灵峰工业社区,见证人、产、城的融合共生,了解宁波北仑如何解决工业社区治理难题。在米娜工作室,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米娜瓦尔·艾力分享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如何通过浸润式思政教育助力各民族学生成长成才。走进宁波舟山港教学点,这里不仅是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更是多民族职工团结协作、服务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缩影。在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的天一阁博物院,一件件展品不仅是中华文脉的象征,更是守护文明火种的一座灯塔,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和深厚底蕴,激发了代表们的强烈共鸣。
创新载体赋能,深化交融互动。宁波市委党校积极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大力创新教学载体与方法,将现场教学与双课双讲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互动性、思辨强的学习体验,引导学员全方位、深层次、系统化地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价值、核心要义与实践伟力。通过宁波“石榴红家园”现场教学,体验“石榴红会客厅”、“非遗工作室”、“共富直播间”等互动内容,沿着“道中华”千年文化体验线和“之江同心·石榴红”团结共富线两条现场教学线路,沉浸式体验各族群众在空间、经济、文化、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做法。通过宁波慈城古县城历史文化展览馆现场教学,让各族党员干部在跨越千年的时光穿梭中体验“江南第一古县城”的历史文化魅力,唤醒各族儿女共有的人文记忆,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对口支援党校教师代表走进宁波市北仑区灵峰工业社区参观学习
对口支援党校教师代表在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现场教学
以协作机制赋能共同发展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本次活动着眼长远,着力构建制度化、长效化的协作机制,汇聚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
构建协同机制,打造发展共同体。新时代对口支援工作的核心要义在于构建一种“共同奔赴、彼此成就”的深度协作关系。为切实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实践效能,宁波市委党校创新推进“党校共同体”建设,将全部对口支援地区的党校纳入这一协同发展框架,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通过建立常态化的联席会议、联合教研、课题共研、人才互派、远程协作等机制,实现了多方在干部培训、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师资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协作。宁波市委党校的高水平师资、前沿课程体系、先进教学管理经验、信息化建设成果等优质教育资源与对口支援地区党校的基层实践案例、区域发展经验、民族文化底蕴等实现了充分融合共享,“党校共同体”成为知识生产、经验交流和能力提升的活跃场域。
聚焦人才培养,赋能区域发展。宁波市委党校以“课程+基地”双优建设为抓手,通过精品课程共享、实践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育,打造了一条“思想引领—情感交融—发展共赢”的全链条教育帮扶路径。充分发挥党校在理论教育、党性锤炼、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助力对口支援地区打造过硬的干部队伍。同时,通过人才赋能,推动对口支援地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此外,宁波市委党校还长期承担着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方面的任务,充分利用自身优质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为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能力出众的高素质人才,助力当地高质量发展,生动诠释了宁波与对口地区“山海虽远、情相连”的深厚情谊。
今后,宁波市委党校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化“理论+实践”、“帮扶+协作”模式,联合对口支援地区党校共同谋划对口支援工作升级版的新思路、新举措,深入推进教育培训、科研资政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6期
文:冯辰皓
作者为宁波市委党校助理讲师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杨悦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