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红故里,魅力凤庆。在凤庆这片热土上,生活居住着汉、彝、白、苗等23个民族38万余人,是名副其实的和美之城、融合之城。新时代以来,凤庆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坚持以融为脉,创新“七个融合”民族工作机制,全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各方面,形成互促共进的良好格局。
融合共建,高位推动。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有效融入全县各项工作中协同推进。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县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凤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增设凤庆县民族宗教事务服务中心。坚持把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理论学习的重中之重、作为党校等各级各类培训必修课程。2023年以来,全县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822场次,开展党员干部专题培训28期3000余人次。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形成各族干部群众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浓厚氛围与强大合力。凤庆县先后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融合共进,共建家园。全覆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宣传教育,每年1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以各民族共庆“火把节”为契机,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活动。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1个、教育基地5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20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18个。成立凤庆县滇红茶文化研究会、徐霞客研究会,专题片《翠兰奶奶的滇红记忆》入选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优秀教材,滇红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民族题材电影《再见土拨鼠》荣获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及三项提名奖,《古茶情缘》等8个作品荣获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完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达标校认定365所,占学校总数的97.6%;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村达标建设134个,占村、社区总数的70.9%。全县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镇4个、全国文明校园1所、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3所。
融合互促,繁荣发展。大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凤庆滇红茶、凤庆核桃、凤庆山李子、凤庆沃柑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凤庆滇红茶入选全国地理标志百强县、列入全国土特产推荐名单,凤庆获评2024年度“三茶”统筹发展县域、茶业重点县域。凤庆产业园区获批全省首批27个省级开发区之一。全县13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凤庆获评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作为云南省四个通用机场之一,凤庆中和机场正式通航。天猴高速凤庆段全域通车。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增长,县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占比达86%。县人民医院入选全国“千县工程”,智慧医疗做法入选“2024健康中国实践案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做法被国家卫健委有关部门印发交流,2020年获评国家卫生县。
融合推动,深度交融。深入实施“三项计划”和“石榴红”工程,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县域内各民族交错融居,2023年获评云南省“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全县近7万名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滇红完全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案例获评省级二等奖。持续深化中山七院“五位一体”帮扶经验和中山大学10所附属医院“一院帮一科”机制,实现新技术应用363项,获国家专利技术19项。中山大学“小茶叶带动大产业”消费帮扶案例获国家发改委推介,中山大学定点帮扶“凤庆计划”被评为第四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69万人。以球为媒、以茶会友,凤庆滇红茶制作技艺、苗族芦笙舞闪耀贵州“村超”赛场。成功举办“七彩云南”格兰芬多自行车节、云南省首届路亚锦标赛总决赛等赛事。3200红茶文化苑入选云南省职工疗休养活动承接机构,经验做法纳入旅居云南首批典型案例。“凤庆·鲁史古镇探秘之旅”、“滇红茗茶寻根之旅”列入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勐佑镇入选2022世界旅游联盟典型案例,安石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融合共管,共建共享。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法治化建设,动态评估和清理民族政策法规,开展“八五”普法,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着力网格化管理,全县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引领社会治理体系网融合成“一张大网”,设置网格3467个。强化创新树典型,入选云南省先进平安县,洛党派出所获评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安石村获评第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凤山镇东城社区被确定为中央社会工作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
融合共治,防范风险。将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纳入全县突发事件防范、网络文明建设、网络安全管理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同防共治,防患于未然。成立网络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网评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临沧市首家新媒体联盟,组建网评员队伍。充分发挥行业宣传、新媒体联盟等矩阵作用,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融合创新,路径升级。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创新举措,打造“两个联盟”民族工作品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澜沧江沿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联盟,与南涧彝族自治县等11个县签订协议,实现跨区域联盟共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共推,澜沧江沿线(凤庆段)3个乡镇获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建设凤庆滇红茶产业联盟,以联盟为载体和抓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嵌入到茶企、茶农、茶文化,融入到滇红茶产业发展全链条、全过程,凤庆滇红茶产业联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名单。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6期
文:吴有成
作者为云南省凤庆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
责编:张昀竹
流程制作:杨悦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