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在维护国家安全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边疆稳则国家安,边疆兴则国家强。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也是云南工作的重中之重。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上云南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为云南现代化建设、开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强化政治引领
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历史与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作为多民族边疆省份,云南始终从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始终从政治上、大局上把握民族工作,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夯实固边、稳边、兴边的组织基础”“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殷殷嘱托,奋力书写新时代边疆建设新篇章。通过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持续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着力把边疆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凝聚人心的坚强堡垒、推动发展的坚固基石、维护稳定的钢铁长城,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夯实物质基础
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边民富则边境固,边疆稳则国家安。边疆民族地区迈向现代化,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掉队”的庄严承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将高质量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相统一,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等不同,抓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突出自身特色。”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精准把握云南比较优势,充分激发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潜力,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努力实现以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现代化建设和推进共同富裕的实际成效,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依托云南丰富而独特的绿色电力能源、高原特色农业、文旅、矿产、生物等资源,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分类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力推动云花、云茶、云菜、云药、云咖、云菌、云果等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立足实际,持续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生态资源,深入实施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高标准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全面推动边境村寨成为固边的屏障、稳边的示范、富边的样板,在加快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各族群众民生福祉,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各族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确保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在感恩奋进中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增强文化认同
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构成了中华各民族认同中华文化的基础,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省,将“枝繁干壮工程”打造成为云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品牌,让各族人民在美美与共中深植中华文化认同之根。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深入挖掘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持续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保护传承好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奋力打造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地标。坚持文化旅游与民族团结相辅相融、共同发展,持续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依托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倾力培塑各民族共享的节庆旅游品牌,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使各族群众在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认同、美美与共。打造火把节、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等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活动品牌,让各族群众在交往联谊中增加了解、增进情感、增强认同,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交融汇聚成中华文化之“大美”,在共享节日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拓宽全方位嵌入路径
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进一步优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努力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有效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云南路径。持续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不断健全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促进各族群众在价值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共同迈向现代化,促进各族群众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以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统领民族工作,创新打造实施“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三个品牌工程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推动各族群众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构建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新格局,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实践证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自觉担负起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宁的重大政治责任,不断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坚决承担起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聚焦“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目标,以“固边、稳边、兴边”为战略导向,切实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边疆治理的底线要求。坚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实施“五级书记抓边防”和“五级段长制”,推进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边境立体化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跨境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涉民族宗教因素风险隐患的监测监管、联动处置等机制,将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以法治力量保障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确保各族群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作者为云南民族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专职副院长)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4期
文:杨文顺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