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文化遗产大省。山西博物院藏有60余万件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包括拥有3000年历史的西周青铜器——晋侯鸟尊,被誉为“晋国之端”。同时,它还是山西博物院的院徽原型和“镇馆之宝”,2013年入选国家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名录,是中国青铜艺术珍品。
晋侯鸟尊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鸟尊就是晋国宗庙举行地神祼祭时使用的礼器,用来盛放祭祀用的醴酒。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凤头微昂,圆睛凝视,高冠直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其背依形设盖,盖钮为小凤鸟形,与大凤鸟深情对望。凤鸟双腿粗壮,爪尖略蜷。凤鸟的尾部,一只可爱的大象探出了脑袋,长长的象鼻恰到好处地与凤鸟的双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保证了鸟尊的稳定性。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构思奇特,想象卓绝。器物表面饰满羽片纹、云纹、雷纹、立羽纹、羽翎纹,精美绝伦。
在鸟尊的背部器盖内侧及内腹部,均铸有相同的两行九字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正是这九个字,解开了“晋”从何而来的秘密。
2000年,鸟尊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晋侯墓地是我国西周和晋文化考古的重要发现,保存完整、排列清晰、随葬品丰富,为解读晋国历史文化提供了翔实资料,入选1992年度、199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据考证,鸟尊的拥有者是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鸟尊盖内铭文中的“晋侯”就是燮父的自称,这个“晋”字也是迄今为止考古出土最早的金文“晋”字。
虽然历史上关于燮父的记载不多,但其父唐叔虞却颇受史家青睐,《尚书》、《国语》、《左传》、《史记》等史籍中均有相关记载。与鸟尊同墓出土的叔虞方鼎,是迄今所知唯一一件有“叔夨(虞)”铭文的青铜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同母胞弟,周初被分封至山西南部的古唐国。这里夏商遗民最多,各族群杂居,诸戎环伺,环境复杂,唐叔虞按照周成王为其制定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政策管理该地区,即从实际出发,不强制推行周礼,而是因地制宜,用夏人之政治理夏商遗民,以戎人之法治理戎人,促进了族群交融与文化交流。唐叔虞死后,燮父继承封地,改唐为晋,成为第一代晋侯,开启了晋国6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三晋滥觞,且听凤鸣。这件鸟尊,身躯健硕、姿态昂扬、生机勃发,折射出的正是新生的晋国奋发向上的活力和晋侯燮父治国安邦的雄心壮志,传达着晋国怀柔众邦、招徕贤良的政治理念。
一部晋国史,半部春秋史。燮父之后,历代晋侯励精图治,成就鼎盛春秋的百年基业。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晋文化与南方的楚文化分别代表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两大区域文化,影响深远。如今,作为晋国的历史见证和晋文化源头的象征,晋侯鸟尊栖止于文明的圣殿,以昂扬之姿,讲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6期
文:陈汾霞
作者为山西博物院学术研究部主任
责编:张伟 张昀竹
助理编辑:魏来
流程制作:杨悦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