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大街小巷的宣传牌上,经常能看到“晓景计划”四个字。这里的“晓景”,便是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人民政府乡土人才孵化中心主任齐晓景。2024年,齐晓景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齐晓景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2009年大学毕业后,她毅然返乡开始了农牧区扶贫之路。“不好好干,就对不起这片土地,对不起父老乡亲,对不起我的党员身份!”齐晓景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在辽宁参观蔬菜大棚产业后,齐晓景深受启发,决定带领村民们发展蔬菜大棚产业。2013年,她在科尔沁镇平安村租了两栋温室大棚,之后又增建了3个草莓采摘园。当年每栋大棚的年收入就超过了4万元,第二年还吸引5000多游客前来采摘草莓。不久以后,齐晓景在村里组建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启了当地农村产业化经营之路。
如今,齐晓景和村民共同培育了100余座标准化果蔬大棚,这让她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更有动力。
“晓景这闺女脑子活、路子广,跟着她干,省心又挣钱。”60岁的平安村村民郭永芝将自己的大棚交给齐晓景的合作社打理后,年收入实现翻番。
“发展乡村产业,帮乡亲们摆脱贫困”,这是齐晓景带领大家创业的初衷。短短数年间,齐晓景就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乡村致富带头人,她也更加坚信:“农村是创业的广阔天地,更是服务乡亲们的大舞台。”
2017年,齐晓景将贫困户与合作社紧密结合,推出“赠鸡还蛋”、“赠鸡还鸡”、“赠猪还肉”经营模式,与村民签约合作,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和产品包销。累计带动15个村476户村民,每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
聊起“赠鸡还鸡”模式,村民王锡林算了一笔账:“合作社免费给50只鸡雏,饲料防疫钱也不用自己出,鸡雏养大后只需还给合作社5只。剩下的鸡每只按120元钱销售,就能挣5400元呢。”
为畅通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齐晓景创建展翼电子商务服务站,通过“互联网+合作社+订单+农户”的电商运营新模式,实现了农产品销售和农村电商发展的双收益。
村民张秀琴以种菜为生,自从与齐晓景合作后,收入比以前增加很多。“我们都相信晓景,她给我们推荐的网上订单从不违约,现在1栋大棚能让我们多收入5000多元”,张秀琴乐呵呵地说。
谈起乡村产业发展,齐晓景形象地说:“这是从1.0版本升级到了4.0版本。”1.0版本就是种大棚,仅仅是农业生产;2.0版本是在游客采摘的同时发展餐饮业;3.0版本就发展到了集培训加住宿、餐饮于一体的模式;4.0版本就是2022年成立的番茄公社,通过打造集民宿、研学、培训于一体的基地,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
如今,番茄公社已成为兴安盟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创新基地。截至2024年10月,番茄公社累计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每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累计开展各族青少年研学活动200多场,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2年,兴安盟以齐晓景的事迹和名字推出了培育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带头人的“晓景计划”,相继涌现出1288名“晓景”式致富带头人,带动4.18万户各族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实现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带富效应。
在祖国北疆辽阔的土地上,从“一个齐晓景”到“一群齐晓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断积聚,各族农牧民的生活因他们而更加红火,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6期
文:本刊综合报道
责编:张昀竹
助理编辑:魏来
流程制作:杨悦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