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民族发展进步的道路更是曲折漫长,但也总有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段。
现代凉山的发展,有两段关键的历史。
一是1956年的民主改革。在党的领导下,凉山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凉山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开始豪迈的社会主义建设。歌舞《快乐的罗嗦》、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小说《欢笑的金沙江》等生动地表现了那段伟大历史,伴着历史的脚步,这些文艺作品也成为时代的经典。
二是当下的脱贫攻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及四川省委的关心支持下,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背水一战,决胜脱贫攻坚,正从改革开放富起来的豪迈,跨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小康。凉山州记者、青年作家阿克鸠射近期出版的纪实文学《悬崖村》,无疑是这一历史跨越的精彩音符。
阿克鸠射是一位既有天赋又很勤奋的彝族记者,其新闻作品屡获各类奖项。同时,他又是一位有使命感、善于思考的作家,他的彝文、汉文作品不断问世,引起广泛关注。而今,他对于时代和人民的深厚情感,都浓浓地倾注于《悬崖村》的字里行间。
这是历史性的关注。2013年,阿克鸠射随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带队的调研组,徒步深入“悬崖村”所在的古里拉达地区。随即,县委提出了古里拉达大峡谷的旅游构想,以及“悬崖村”精准扶贫的规划。很快,阿克鸠射第一时间对悬崖村作出了客观真实的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关切地提到凉山“悬崖村”,全国人民都很关心“悬崖村”,阿克鸠射和他的同事们又相继推出了关于“悬崖村”的系列报道。总书记视察凉山和昭觉之后,他便以人民领袖深切的牵挂之情为主线,以大凉山热火朝天的脱贫攻坚为背景,把“悬崖村”和总书记亲自考察过的三河村、火普村串联在一起,与村民同吃同住,时刻关注、记录三个村的发展变化。因此,《悬崖村》散发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展现着独特的凉山风貌。
这是最神圣的情感。“诗缘情而绮丽。”习近平总书记对彝族地区、对贫困群众的关爱之情,彝乡干部群众对总书记的想念之情、爱戴之情以及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阿克鸠射对故乡和父老乡亲的热爱之情,都在《悬崖村》中弥漫飘香,并灵动着乡愁之韵、体现着意境之美。
“思想性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作为记者,阿克鸠射身上时刻有着一双新闻的眼;作为作家,阿克鸠射心中时常有杆时代的秤。《悬崖村》以思想为引领,以灵感为驱动,从 “言志”“情态“到“写意”“传神”,有如神来之笔,闪耀着党和政府温暖的光辉,展现着彝乡发展的时代风采。
“我在现场,我在记录。”
作为好书,《悬崖村》传递了时代的主旋律和正能量。身为作者,阿克鸠射更是有幸为这个伟大的时代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记忆。
(责编 龙慧蕊)
制作:李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