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咸,各种味道都有了。不分南北大家都喜欢吃。”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柳州螺蛳粉生产聚集区考察,对柳州螺蛳粉产业给予了赞誉和鼓励。
看上去朴素的地方小吃,何以传承近半个世纪,吸引全球食客,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鲜美丰富的口感必是其中缘由之一。而聚在一方小碗中的,远不止五味。
各民族饮食文化“聚”成的名小吃
一碗螺蛳粉,吃尽柳州鲜。
在柳州,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可以三日不吃肉,不可一日不嗦粉。”不论早晚,吃一碗螺蛳粉是柳州人的日常习惯。这碗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夜市的地方小吃,如今是柳州最亮眼的新名片之一。
今年5月1日至5日,柳州市共接待游客271.33万人次。他们中许多人的此行第一站,就是柳州大大小小的螺蛳粉摊位。柳州地道螺蛳粉往往“酸、辣、鲜、爽、烫”俱全。一碗冒尖的螺蛳粉,米粉劲道,酸笋爽脆,油豆腐吸饱了汤汁,一筷子下去唇齿留香。与此同时,以“柳州螺蛳粉+旅游”深度融合的景区、景点也成为游客的“打卡”热点。
“柳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而螺蛳粉便是各民族饮食文化交融互鉴的产物。”柳州市螺蛳粉协会会长倪铫阳说。在螺蛳粉的“基因”里,既有侗族、苗族的酸食文化,也有壮族的稻作文化,还有“柳江人”柳州先民的食螺文化,更有现代的饮食文化。
一碗螺蛳粉,正是由各族饮食文化“聚”成的。
如今,螺蛳粉不仅承载着各民族文化记忆,更带动着各民族群众共同创造财富。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万多家螺蛳粉实体店,2020年螺蛳粉实体门店销售收入118亿元。互联网平台约有1.2万家螺蛳粉店铺,2020年累计卖出7.8亿包螺蛳粉。袋装柳州螺蛳粉产销达到110亿元,出口总值达3038万元,远销20多个国家、地区。柳州螺蛳粉不再只是一种满足人们饮食需求的物质形态,更以一种内在的文化形式流传发展着。它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美味,更体现了民族的融合以及社会的进步。
由各民族饮食文化“聚”出来的名小吃,在柳州各族同胞的共同努力下,“聚”成了大产业。
“聚”三产 构建民族地区现代产业体系
一碗螺蛳粉,内有大乾坤。
除了劲道爽滑的米粉,田螺熬制的浓厚汤汁和可口的配菜也是令食客们欲罢不能的理由,而它们都是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田螺一年收购2次,每斤3元5角,光卖田螺我家每年能得到12000多元。加上种田和养鸡收入,2020年收入有4万多元。我们的生活有了大大的改善。”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乡培基村培堤屯的苗族同胞蒙田咪谈起自己的脱贫故事,喜上眉梢。
融水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深度贫困县。在柳州市商务局等单位的指导和扶持下,拱洞乡成功创建了稻螺综合种养示范区。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合作社发放种苗,公司负责收购销售。蒙田咪在村委和帮扶干部的鼓励下,加入合作社,发展了田螺养殖6亩,每亩年产600斤以上。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群众养殖的螺蛳喜获丰收
柳州市大力扶持柳州螺蛳粉产业园建设,分别制定了螺蛳、竹笋、豆角等螺蛳粉原材料基地建设资金奖补方案。目前,全市螺蛳粉豆角、酸笋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螺蛳养殖面积超过4万亩。通过建设原材料基地,柳州市有约20万人参与到了螺蛳粉产业链中。2020年,融水县成功实现脱贫。
随着螺蛳粉的“热度”逐年攀升,实体店经营已经不能满足食客们火爆的需求。为了实现从街边堂食到工业化生产,同时充分挖掘螺蛳粉主导产业的带动效应,柳州市开始为这款特色小吃谋划全产业链的蓝图。
2016年,柳州市螺蛳粉特色产业园区正式揭牌,标志着广西第一家大型方便装米粉专业生产加工园区建立。园区以打造柳州螺蛳粉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为中心,以“互联网+”与柳州螺蛳粉加工产业相结合为突破口,集产品研发、检验、展示、电商、物流、旅游观光于一体 。目前已经入驻37家企业,其中9家系少数民族企家创办,吸纳劳动力2000多人,少数民族员工达70%以上。螺蛳粉产业园日产速食螺蛳粉180万袋,被人们熟知的李子柒、好欢螺、柳江人家等品牌螺蛳粉就是出自这里。
2020年底,柳州市实现了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柳州螺蛳粉在全国电商平台米粉类销量排名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小吃”。广西家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所在的柳州市柳江区基隆村是西部6个省区市的第一个“淘宝村”,有百余家淘宝店分布在这里。家柳食品每日3万多包的螺蛳粉中,有半数通过电商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民以食为天。螺蛳熬出的家乡滋味使得柳州成为了海内外食客寻“香”之旅的目的地。今年3月举行的2021年柳州市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发布暨柳州螺蛳粉文化体验游首发仪式活动上,螺蛳粉文化体验游主题线路成为了重点推介对象。这条线路涵盖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螺霸王螺蛳粉产业园、柳州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柳州菜博物馆、窑埠古镇螺蛳街等重要景区(点)。今年第一季度,柳州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就接待了26000余人次的游客。
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产品展示区门口,有一首赞誉螺蛳粉的小诗:“大米小珍馐,小吃大灵魂。粉好度日月,螺小赛乾坤。”从对原料生产加工予以扶持,到借助电商的翅膀,再到蓬勃兴起的螺蛳粉文化旅游,勤劳智慧的柳州各族同胞“聚”在产业链上,“食在柳州”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核。
“聚”人心 各族同胞携手圆梦“双百亿”
各民族饮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而成的柳州螺蛳粉由街头小吃“聚”成大产业,无疑是各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相互依存的生动见证。
各族同胞人心齐,螺蛳粉产业才能蒸蒸日上。诸多螺蛳粉生产企业积极吸纳各民族职工就业,营造团结共事的良好环境,搭建职工成长平台。位于柳州螺蛳粉产业园内的广西中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安排553名员工就业,其中少数民族员工362名。广西螺霸王公司壮族员工韦春丽由于工作出色,晋升为人事主管。为了提升各族干部职工的文化水平,公司组织一线员工与基层管理人员集体培训,帮助他们提升专业知识,适应社会发展。
柳州还将部分原材料加工车间搬到融水、三江等民族地区,解决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难题。
目前,公司产业工厂接近700人,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壮、瑶、苗等民族的工人已超过50%。各民族员工和谐共处、互帮互助、不分彼此,正在为打造一个团结向上、富有创造活力的企业而努力。” 广西沪桂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岸峰说。公司在融水县杆洞乡村建设了木耳种植基地、香螺养殖基地和竹笋种植基地,助力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攻坚。杆洞乡村养螺面积突破6000亩,2160户苗族群众参与田螺养殖实现了增收。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枫木村种植的毛木耳 龚普康/摄
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留休村白石屯的农民收获竹笋 黎寒池/摄
酸甜苦辣咸,美味螺蛳粉
一碗螺蛳粉,成就大事业。
如今,柳州市螺蛳粉全产业链创造了超过30多万个就业岗位,带动了5500多户贫困户约2.8万人脱贫致富。柳州螺蛳粉产业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达到110亿元,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收入130亿元,提前两年实现了“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实现100亿元,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收入实现100亿”的“双百亿”奋斗目标。不仅如此,柳州螺蛳粉还实现了第三个“百亿”:实体门店销售收入达118亿元。各族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由梦想变为现实。
发展产业一定要有特色。螺蛳粉就是特色,抓住了大家的胃,做成了舌尖上的产业。要继续走品牌化道路,同时坚持高质量、把住高标准。“我相信,将来螺蛳粉产业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的极大鼓励和殷切期望,预示着柳州螺蛳粉产业的光明前景。
一碗“团结”粉,也是柳州各族同胞的大未来。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1年第5期
文:本刊通讯员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谭敏(实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