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从文物到舞剧 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专访舞剧《五星出东方》总编导王舸
发布日期:2022-12-06

1995年,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的汉代墓葬出土了一块色彩鲜艳的织锦护臂,惊艳世人。只见织锦的彩色纹样间,8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跃然而出。随之,这件国宝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成为汉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

17年后,以这件汉代织锦护臂为题材创作的舞剧《五星出东方》精彩亮相。作为一部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经典作品,该剧用艺术想象力激活文物中的故事,为观众呈上了一场视觉盛宴,叫好又叫座,还斩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那么,《五星出东方》为何能从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新时代文艺作品如何生动阐释历史文物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近日,围绕上述话题,记者专访了该剧总编导王舸。

1.jpg


记者:自去年6月起,舞剧《五星出东方》已经在全国巡演30余场,场场爆满。近期,随着问鼎文华奖,该剧成为各大媒体平台的热门话题。那么,这部剧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王舸:舞剧《五星出东方》的构思来源于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讲述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惺惺相惜,最终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

以文物、壁画、雕塑等史料为原型编排戏剧舞蹈,是我国舞蹈界常用的一种创作方法。《五星出东方》就大胆对织锦护臂这一国宝级文物展开充分想象,创作出了展现历史上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荟萃、各民族命运与共的精彩舞剧。

而男主人公奉、女主人公春君和精绝城的名字不是凭空捏造的,都可以在文物中找到依据。在出土的尼雅木简中,其中一片写有“奉瑾以琅玕一致问,春君幸毋相忘”。据说,这是当时中原与西域人民交往时颇为流行的信物。因此,该剧以织锦护臂为主线,再依据尼雅等遗址所出土的文物和相关图文史料,重塑了当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我认为,基于史实、高于生活的创作,是这部作品能得到大家认可的重要原因。

2.jpg

3 (2).jpg

《五星出东方》剧照


记者:在叙事方式上,《五星出东方》是如何另辟蹊径、生动演绎如此重大的主题的?

王舸:每部舞剧的创作过程,都是一场历经艰辛又令人期待的艺术考古之旅。自2020年2月全面开启创作之初,我们主创团队便达成共识——要借助文物传达其所彰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由于文物故事历史久远,现有的可参考素材很少,而舞剧内容特别需要细节支撑,这使得我们的创作一度变得十分“沉重”,编剧就曾十二易其稿。

几经挖掘和推演后,我们决定着力处理好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以更加意象化的方式来体现文物所承载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是,就有了作品最终的呈现——

舞剧从尼雅考古现场开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在黄沙中重见天日,打开了尘封千年的时空之门。舞台场景“穿越”回到汉朝,贴身佩戴织锦护臂的奉受命前往西域戍边。舞剧下半场,奉和建特带领部下与精绝城居民一起重建城墙。这场戏中,双方的“敌意”逐渐转变为重建家园的“合力”,他们俩手中的绳索也逐渐拧成了一股绳……

舞剧结尾,与开头做了呼应。时空再次穿梭回考古现场,考古队员凝视着这块织锦护臂激动不已。他们为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激动不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牢不可破而欢欣鼓舞。前后的呼应深化了织锦护臂的意义,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交汇融合。

历经两年潜心创作,《五星出东方》终于用最直接有力的方式呈现出剧中的人物情感和戏剧矛盾。当然,这也得益于戏剧样式上的突破。我们尝试用喜剧的方式重现这段厚重的历史,通过幽默、轻松的表演方式展现剧中各种人物、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给观众带来了许多新奇的感受——

春君劝解的独舞、奉和建特的双人争斗舞、三位僧人的三人拉架舞、奉和建特以及随从的五人对峙舞、民众的吃瓜舞等桥段,都在诙谐中释放善意,使得观众在期待冲突化解的同时欣赏到了一场有情有义、有味有趣的舞蹈盛宴,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感悟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内涵。正因为如此,演出时剧场里总是充满笑声,这正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演出效果。


记者:从西域舞到汉唐古典舞,从民风民俗舞到宫廷乐舞、灯舞、将士舞、仕女舞、沐浴舞……整场表演中不同舞种之间的融合与对话非常自然。这体现了主创者哪些编创匠心呢?

王舸:舞,跳的是人民生活;历史,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把今人的想象力灌注到久远的出土文物之中,重现汉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是舞剧这种艺术形式在原本基于想象力上的再创造。

其实,在表现形式的选择上,我们推演过歌剧、舞剧、音乐剧等多种体裁,舞剧虽拙于叙事,但长于抒情,讲好织锦护臂承载的民族情谊尤其需要情感的注入,于是我们最终选择了舞剧形式。

在舞蹈设计上,首先以织锦护臂为核心展开联想,展现出汉代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水乳交融。接着是以尼雅木简“奉瑾以琅玕一致问,春君幸毋相忘”展开的舞姿想象,由此来体现剧中各民族人物角色的经历及其意义。建特的舞姿充满野性,没有拘束;春君的动作线条流畅,让观众清晰感受到她的柔美多情;奉则是正义的体现,其动作设计更有个性也较为讲究,利用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塑造出具有将帅风范的形象。

还有就是对汉代多民族交融场景的舞蹈设计。舞剧中,中原和西域两种风格的舞蹈被大量呈现、切换,既有融合、和美,也有碰撞产生的火花。例如,舞段《灯舞》中舞者手掌间托着莲花灯款款而行,曲折盘旋的手臂、拧腰出胯的舞姿、跃动中的千旋万转、撼头弄目,将精绝古国神秘的西域风情渲染得淋漓尽致;舞段《锦绣》中的人物形象,则以今西安汉阳陵出土的汉代人俑形象为参照,宽袖细腰、襦裙曳地,女子服饰以层叠的领口与袖笼为特点,束腰的审美与铺展的衣裙也为舞蹈增添了很多新意。该舞段被安排在舞剧下半场,当上元节灯火铺满天空,舞者们纷纷仰望祈愿,生动表达了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主题。

总之,在舞剧中,观众既能看到民族舞和古典舞,又能看到现代舞。虽然舞蹈风格迥异,但都展现了文化的互融互通。

3.jpg

4.jpg

《五星出东方》剧照


记者:《五星出东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出彩,尤其各位主演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感受。

王舸:这部舞剧建构的人物角色众多,不同角色间的互动频繁,本身就体现出了极强的包容性。天真烂漫、向往东方的春君,尽心守护西域安宁的奉,彪悍耿直、最终心归大汉的建特等人物,无不个性鲜明,深深打动着观众。

在整部作品中,织锦护臂始终是命运与共的象征与召唤。面对怒气冲天、不断嘶喊的北人士兵,奉将贴身的织锦护臂交给精绝首领,大义凛然地出城阻挡,以自己的牺牲换来永久的和平。精绝首领把织锦护臂紧紧握在自己手中,而春君则陷入深深的追思之中。

舞剧中与各民族手足之情并叙共进的,还有奉与春君的爱情。我们使用了极具西域风格的舞蹈来刻画活泼灵动的春君,她与奉在精绝古城相遇相知相爱,并成为连接奉和建特以及精绝城各族百姓之间的情感纽带。春君的舞蹈中,有与奉的心心相印,也有面对奉牺牲时的依依惜别;有明媚少女的顾盼生姿,也有正气凛然的巾帼之范。春君这个角色所释放出的,是儿女情长与民族大义之间的相互映照。所以,奉和春君跳的那段“诀别双人舞”,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作品的高潮舞段。

值得一提的是,春君的饰演者、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教授古丽米娜·麦麦提将这部作品称作“用舞蹈写给家乡的一封情书”。作为她主演的第一部舞剧,这也是古丽米娜·麦麦提不断走近历史文物、重新认识大美新疆、深刻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难得机遇。正是她倾情倾力的投入,让这一角色更加鲜活丰满。

另外,剧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建特出场时有一把佩刀,但在深深感受到精绝城中各族人民之间的真情与大爱时,他把这把曾经象征敌对的刀给丢弃了。如此的情节设计,符合建特的性格。饰演建特的藏族舞蹈家索朗群旦认为,奉和建特有各自的背景、使命,但后来两人亲如兄弟,是彼此关系的成长和升华。

总之,这部舞剧之所以能够取得口碑和市场的双赢,很重要的一点便得益于对这三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记者:从演员阿云嘎和谭维维演唱的主题曲《勿相忘》,到极具现代感的“冰屏”舞美……舞剧的诸多设计元素竞相“出圈”。对此,您有何体会?

王舸:《勿相忘》这首歌蕴含着厚重的创作初心——数千年来,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族儿女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舞剧的表现形式是舞蹈,支撑整部作品的是提供节奏和氛围的配乐。该剧作曲杨帆曾创作《天路》《永不消逝的电波》两部舞剧的配乐,广受好评。《五星出东方》和《天路》类似,都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格,但目前已知的、有据可查的西域音乐作品多集中于唐代,远远晚于《五星出东方》背景设置的汉代。因此我们必须跳出历史看历史,站在更高处向更久远的过去眺望。最终,在配乐时,我们并没有将思路局限在某个特定的地区或民族,只是在总体风格上加以必要的借鉴。在特色乐器上,我们则在现有琵琶的音色上叠加了阮、箜篌等,营造出更加深邃旷达的历史感。

如果说,舞剧中的配乐是对传统的回望,那么,我们的舞美设计便是历史与现代的充分融合。为保证舞剧创排的精益求精,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刘科栋做了大量“自我过滤”的工作,一次次调整创作方案和风格设定。最终,在尊重采风真实感受、尊重遗址史实的基础上,精简使用元素,同时运用影像手段,通过“冰屏”实现舞剧表演和布景的有机结合,进而建立起观众对精绝古城的想象。

“冰屏”技术的使用,对舞剧来说是创新,让观众产生了“千年一日”的时空感。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喜爱和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就要用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时尚高科技的手段做好文化传播,更好地引导观众接受和理解舞剧想传达的主题。在这方面,我们还大有可为!


记者:近年来,文艺工作者与文物工作者“强强联手”,推出了一批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文艺影视作品,大受观众喜爱。那么,您认为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舸: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物保护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深入实施,“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古籍热”蔚然成风,国潮国风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星散在广阔中华大地上、绵延于岁月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存,正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讲好中国故事,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文化记忆,是文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五星出东方》能够获得社会各界和广大观众的肯定和喜爱,正是文化遗产穿越时光、融入当下,不断“活”起来、“火”起来的实证。

当然,这部剧能够获得文华大奖,也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成果。从确定选题到公开演出,主创团队多次深入新疆和田地区采风,调研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在北京市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在北京演艺集团以及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和田地委宣传部共同努力下,该剧化“神秘”中国为“多彩生动”中国,更立体、更细致地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胸襟与情怀、生命力与凝聚力。

总而言之,《五星出东方》是从历史的真实中提炼出艺术的真实,以虚构之“事”映射历史之“真”,以浪漫之“情”升华家国之“志”,展现了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让沉寂的文物绽放出光彩。这部剧的成功,对于我们所有创作者都是极大的鼓舞,也为我们凝聚文艺工作者智慧力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有益借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我们将踔厉奋发,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舞剧,把新时代中国故事讲好、讲精彩,用舞蹈作品表达对祖国、人民和这个伟大时代的感恩,为传承发展、创新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大的力量!


文:本刊记者 张昀竹 张伟

来源:《中国民族》2022年第10期

责编:金向德 龙慧蕊

流程制作:王怡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