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之江同心·石榴红”——浙江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发布日期:2025-06-10

       近年来,浙江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把握新时代全省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创新打造“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积极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路径,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建设。

image.png

2024年8月,浙江举办“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工作推进会


聚焦“铸牢”主线 巩固思想基础

       持续擦亮特色品牌。建立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出台《关于推进浙江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的实施意见》,严格落实“两个纳入”,强化党建统领“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建设的工作格局。制定出台开展品牌培育工作的意见,推动全省建立石榴红家园等阵地2893个、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等社会组织117个,形成品牌集群效应。

       加强理论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6家,近三年调研课题立项73项,为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贡献浙江力量。

       强化“铸牢”宣传教育。依托南湖革命纪念馆、浙东运河博物馆、良渚博物馆等建设百个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基地,推出百条民族团结进步研学路线,讲好千个民族团结好故事,培育一批金牌宣讲员。持续挖掘提炼“红船精神”“良渚文化”“南孔文化”等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运用越剧、婺剧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打造一批文艺精品。每年开展专题巡回宣讲、“8090”理论宣讲等活动2000余场次,超过3200万人次参与。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浙江体验项目组展工作,累计接待游客近16万人次。举办“2024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浙江篇”,全网曝光量达2.01亿人次,网友点赞量突破500万次。


创新互嵌机制 巩固社会基础

       推动创建工作提质增效。率先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1511”指标体系,推动64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和639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培育单位提档升级,全域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动。2024年,全省10个集体、9名个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荣誉表彰。

       推动对口工作走深走实。持续打响“浙里石榴红”品牌,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动工作机制,携手对口地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6+N”和“8+N”等系列活动。重点面向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开展“万名青少年研学”“万个岗位共富”“万名游客互送”等活动,扎实推进旅游促“三交”计划六项行动,每年惠及各族群众超百万人次。

       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积极推动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系,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民族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义乌市为试点,探索建立社区民族工作标准体系,创新实施“五微五融”“五社联动”等工作机制;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每年培训近1000人次;创新推广“代理家长”“周末寄宿”等特色做法,让各族学生都能在浙江感受到家的温暖。


深化共富实践 巩固经济基础

       扎实推进共同现代化试点。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景宁畲族自治县各族干部群众的重要回信精神,深入实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实践等八大专项行动,高质量推进景宁畲族自治县全国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

       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千万工程”为牵引,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每年安排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1亿多元,支持民族县乡融入“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消薄飞地”布局,做好“文化+”“旅游+”“农业+”产业融合文章,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民族乡村“十百千万”工程,推广“共富联盟”“青年创客联盟”机制,指导开展“云上民族村寨”试点,助推“和美村寨”建设。截至目前,培育省级各民族共同富裕团结进步精品带(区)12条、民族乡村振兴试点41个、共同富裕点87个。开展同心共富重点项目对接恳谈活动,累计支持“同心共富”项目93个。积极拓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康养、体育赛事等新业态新产业,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用好森博会、农博会等平台,提升“景宁600”“畲味莪山”等民族特色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

       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数字强省”优势,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加快补齐民族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短板,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越来越足、氛围越来越好。


坚持数字赋能 巩固基层基础

       打造数字治理新场景。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探索民族工作数字治理新模式,在义乌、柯桥等地探索开发“千籽环抱”“民族e家亲”等应用场景,精准满足社区各族居民政策咨询、创业就业、学习培训、生活服务、参与社区基层治理等各方面需求。

       推动互嵌共融智慧化。围绕空间互嵌度、经济共富度、文化融合度、社会和谐度、心理认同度等5个维度,探索构建民族团结“和融指数”,客观反映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富得起、融得好”的生动局面,提升民族工作科学化水平。

       赋能依法治理数字化。审慎稳妥调整完善民族领域政策法规体系,深入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建设。常态化开展民族工作领域风险隐患大排查,每季度召开“除险保安”工作会议。依托先进的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完善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机制,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4期

文: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责编龙慧蕊 游欢(见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