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扎根祖国北疆,用知识帮助农牧民致富;他潜心科学研究,用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他主动融入大局,用真情温暖戍边各族群众……40年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关慧明扎根田间草场,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助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2024年9月,关慧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1985年,关慧明从内蒙古农牧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乌兰察布从事科技推广工作。当时的乌兰察布,高寒、干旱、土壤贫瘠,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农牧业发展。关慧明一到岗,就主动要求下乡,几年下来,便走遍了乌兰察布的许多地方,期盼用所学知识服务各族群众,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
乌兰察布罗家村曾是贫困村,也是关慧明下乡的第一个村,当时全村57户人家靠种薄田度日,收入极低。为尽快改变这一落后现状,关慧明带领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指导农民种植大棚技术,不到半年时间,村里就建起4栋温室大棚,靠河水浇灌的大棚蔬菜当年纯收入2万多元。有了榜样的带动,全村大棚蔬菜迅速发展到50余栋。就这样,罗家村20多户贫困户靠种大棚蔬菜盖起了新房,购置了摩托车和四轮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关慧明不仅指导农民学习种植技术,还帮助农民解决种植难题,成了农民最信赖的“蔬菜医生”。他白天钻进地里检查蔬菜生长情况、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夜里就跑到实验室做实验、寻找解决办法。国内很多省市的菜农们也前来学习蔬菜种植新技术,请他去诊治蔬菜的各种“疑难病症”。从乌兰察布的乡村,到全国十几个省的30多个实验点,都留下了关慧明的足迹。1990年代初,关慧明和同事到呼和浩特市高家山村蹲点扶贫。他们因地制宜推广丰产沟、地膜覆盖等旱作农业新技术,手把手教村民种植马铃薯和玉米,全村100多亩马铃薯、200多亩玉米喜获丰收。
2012年,关慧明带头在乌兰察布成立了全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先后引进新品种848个,选育新品种8个,在全国推广新品种100万亩,使科研成果大规模地走进生产实践、走进千家万户。仅在乌兰察布,就带动全市冷凉蔬菜种植面积从2万亩发展到5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20多亿元。
有一次,关慧明在乌兰察布边境线调研时发现,由于戈壁荒漠干旱缺水、风沙肆虐,戍边牧民常年吃不上新鲜蔬菜,这成了他的心事。2023年,关慧明带领团队深入边境地区,指导戍边牧民搭建保温大棚、种植蔬菜。仅用1年时间,就建起了30个温室大棚。后来,关慧明又带领团队研发了第二代智能温室暖棚,让戍边牧民在冬天也能吃上自种的新鲜蔬菜。
多年来,关慧明带领项目团队研发出了GC16系列生态制剂,实现了有机、高效、绿色、安全的病虫害防治,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参与编写的《中国蔬菜栽培学》以及独自撰写的《气流循环暨冷凉生态对农业的影响及利用》《中国冷凉蔬菜栽培新技术》两部专著,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
作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关慧明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带领50余名科技特派员成立创业联合会,在各个生产基地推广新成果,每年自有知识产权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覆盖全国13个省(区、市)的农民5万户。
……
“我们希望用科技赋能乡村大发展,让北疆边境农牧民都能吃上新鲜蔬菜,都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和关怀。”关慧明表示,他将继续带领团队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4期
文:本刊综合报道
责编:张昀竹 游欢(见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