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尽管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国际法的保护与制约,但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争端依然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国提出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必须拥有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给予支撑,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成为中国边疆研究者必须直面的紧迫现实问题。
加强中国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加强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旨在立足中国大地,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具有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中国边疆学领域就是建立完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中国边疆研究者应立足于中国大地、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加强对中国边疆史、边疆治理的相关学术研究,推动中国边疆学不断向前发展。
尽管中国边疆研究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中国边疆史开展了正本清源的研究,但西方的某些学者却仍然坚持其错误解读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历史过程的立场,有意无意地遮蔽中国“五方之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事实,而更多关注“五方之民”的冲突对立与民族特性,有意识地淡化中国各民族所具有的“积礼义而为君子”的文化认同之路。这些基于西方学术理论与研究范式阐释中国古代不同族群的关系,提出的所谓“南北二元对立论”“征服王朝论”“满蒙非中国论”“内亚史观”“新清史观”等错误史观,对中外学界有关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等认知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针对西方的种种谬论,中国边疆研究者必须给予强有力的回应与批判。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演进的历史事实出发,以回答中国边疆问题为旨归,加快构建基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材料、中国数据、中国案例的中国边疆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形成具有中国声音、中国特色、中国实践、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新潮流、新形态、新气象。
构建形成中国自主的边疆学学术理论与研究范式
加强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科学凝练出中国边疆学的“标识性”概念,形塑出为国际学界所理解与认同的原创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推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中国边疆学的学术理论与研究范式。
正确认识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理论体系。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理论体系是指引中国边疆研究者开展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前提与基础,是指导中国边疆研究者从事边疆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也就是说,中国边疆学研究仅仅把握中国边疆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中国自主的边疆学学术理论体系的支撑,二者不可偏废。中国自主的边疆学学术理论体系,既可以为中国边疆研究者提供学术理念与分析方法,从丰富的边疆史料中梳理出清晰的有价值的信息,精准地把握中国边疆形成发展演变的规律与内在本质,又可以让中国边疆研究者通过客观书写边疆历史,凝练出创新性、标识性的概念与独立、自主的学术理论,将中国边疆的历史书写由遵从逻辑思维的自洽,升华至中国王朝国家的边疆治理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与关联性,建立起具有普遍意义、逻辑严密、中国自主的边疆学学术理论体系。
加强中国自主的边疆史知识的科学实证研究。中国边疆研究者要从过去的中国边疆知识素材中获得真实可信的边疆知识,并给予准确描述。以实证为务,遵守“言必有据,无征不信”的治学原则,所阐发的标识性概念与边疆知识要“论从史出”,做到“史论结合”,而不能过分强调“以论带史”。面对杂乱无章的边疆知识素材时,研究者需要对古人留存之中国边疆知识素材进行整理与研究,只有秉承“一分材料出一分货”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才能完成真正的科学实证研究。开展中国边疆演进历程的科学实证研究,必须是在充分认知中国边疆学术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指引中国边疆的科学实证研究,才能实现创新性跨越,避免“口号式”的“大而空”之思维想象与研究范式,从而展开在“历史语境”视域下的中国边疆演进历程、特点与规律的历史书写。
坚守家国情怀推进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研究。家国情怀对中国边疆研究之意义重大。在当下中国边疆史研究过程中,中国边疆研究者秉持什么样的立场,择取什么样的视域,采用什么样的边疆学学术理论与研究范式,直接关涉中国边疆演进历程研究的视域定位与价值判断。故此,中国边疆研究者在实证中国边疆演进历程以及构建中国边疆学理论体系时,需要精准观察时代背景,考订古今边疆概念之异同,观察中外边疆学术理念之殊途,慎辨边疆学术理论与研究范式之合适与否,将中国边疆研究引入正确的学术研究路径,推动中国边疆研究在“中国历史语境”中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推动实现中国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与高质量发展,形成具有中国学术特色的中国边疆研究的话语体系。
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演进的实践性研究路径
在研究中国边疆演进历程时,不仅要揭示中国边疆的历史事实,更应该回答当代社会对中国边疆所关切的问题。故此,中国边疆研究者必须站在区域史、断代史、整体史的视域下建构边疆族群与中原族群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之间的关系,注重中国历史具有连续性、差异性、总体性的特征,强调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准确建构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由传统“王朝国家”嬗变为现代“主权国家”的合理性、合法性,消除“民族国家”边疆理论的束缚,实现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历史性突破。
区域史观视域下的研究路径。在研究中国边疆问题时,必须重视中国边疆区域之实态及其嬗变历程、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正视中国不同边疆区域因地质地貌、气候植被等诸多自然地理要素所造成的地域特点、经济形态以及所孕育族群之语言、特性、社会结构等,及其所导致的中国边疆区域之政治体制、经济类型、文化习俗等的差异性。唯有精准开展中国边疆的“碎片化”的科学实证研究、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才能有理有据地完成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演进的整体史的宏大叙事。
断代史观视域下的研究路径。中国边疆研究在不同时段、不同朝代所呈现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特征相辅相成,在“大一统”的变奏过程中,导致中国边疆“层累化”的现象更应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唯有在断代史的视域下对“层累化”过程给予细致深入的阐发,才能认清某一断代史的疆域形成的基本内涵与本质特征,对其所发挥的影响力与应有的地位给予准确判断与定位,讲好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演进的宏大叙事。
整体史观视域下的研究路径。无论是区域史观还是断代史下的中国边疆研究,均是“碎片化”的研究,要从整体史观视域下给予总体关照。在关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演进时,不仅要关注“大一统”王朝国家之中国疆域的“层累化”过程,而且也要关注诸政权分立时期之中国疆域的“层累化”过程。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准确把握中国边疆学的本质内涵、特点与规律,才能给出掷地有声的分层次、分阶段的宏阔叙事,才能凝练出具有新时代特征并可指导中国边疆研究的学术理论与研究范式,建立起中国学界的中国话语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边疆研究者必须认知当下中国边疆学研究的重要性、紧迫性,建立起理论认知、科学实证、家国情怀“三位一体”的内在逻辑关系,从区域史、断代史、整体史的视域出发,努力打造出具有中国声音、中国特色、中国实践、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5期
文:高福顺
作者为吉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牛志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