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电力集团巴彦淖尔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创新实践治理融入、发展融入、服务融入、情感融入、文化融入等“五个融入”工作模式,精心培育“情满河套亮北疆”服务品牌,实现从走近人民群众到走进人民心间的跨越,努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电力样板。
巴彦淖尔供电公司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治理融入,构建创建工作新格局。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全过程,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政治基础。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公司党建工作总体布局,与企业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联动配合、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三年行动计划》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实施方案》等文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现全方位覆盖、常态化推进、全员化参与。近年来,公司先后荣获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所属7个单位创建成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8个(名)集体和个人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并受到表彰。
发展融入,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将企业发展和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紧密结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完成好“五大任务”、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紧密衔接。积极开展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秉承生态保护“做加法”,电力服务“做乘法”理念,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让“塞外明珠”展新姿、瀚海戈壁焕新颜。全力保障边疆地区电力供应,使2个边境旗县、13个抵边自然村、2个边防哨所连队、8个营区和12个执勤点通上“长明电”、住上“暖厢房”。加速推进区域能源绿色转型,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963.5万千瓦,助力巴彦淖尔市率先实现“两超过”(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目标。全面推进农网改造升级,补齐城乡配电网架短板,2.5万眼机井通电助力1021万亩国家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电网发展与各族群众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同频共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对蒙古国的电力出口,累计输出电量174.44亿千瓦时。以蒙电外送架起的电力丝路,拉近了中蒙两国的时空距离,促进了交流与合作。
服务融入,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用电需求作为企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体验。创新打造“四邻工作法”“民情日记十字诀”“客户画像七色板”服务模式,不断深化“小前端 大后台”服务格局,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十四五”以来,累计为9.21万户“三零三省”客户送电,释放电力红利4.16亿元,14.5万户家庭用上清洁惠民绿电,走上生活“洁”径。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889名电力网格员融入4030个政府基层服务网格,通过“社企共建双网融合”模式,打造城市优质服务IP,使百万客户投诉率下降17.4%,试点区域办结率、响应率、满意率均为100%,真正践行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情感融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将文化浸润和情感联结相统一,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筑牢社会基础。创新实施“四同四建”工作法,以“情满河套亮北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为核心、巴音村等多个民族团结进步基层实践点为辐射的“1+N”工作模式,建成以“五送为民”特色电力服务为主体的21个基层实践阵地,让企业成为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重要载体;创新开展“三式宣讲”“四教融合”宣教活动,将“电力网格员”“政策宣传员”角色有机结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情感交融中深入人心,以电为媒推进民族地区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社会氛围。
文化融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文化认同为纽带,聚焦“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价值目标,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新实施“石榴籽家文化”项目,高标准打造139个各民族互嵌式“电力小家”,生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典型案例,增进各民族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巩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建立善行义举榜、同心人物风采展、“寻找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之星”等展示平台,深入挖掘在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让“先进模范”成为企业品牌,激发全体员工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5期
文:齐军
作者为内蒙古电力集团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责编:金向德 游欢(见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