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翻开中华文化的历史画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无疑是其中的华彩篇章——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过程中丰富的人文样态和生命情感,传承着各民族文化交融汇聚而成的中华体育精神,为中华儿女建设共同家园、拥有共同身份、享有共同名字、实现共同梦想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性体育赛事的引领下,各地纷纷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吸引了各民族广泛参与、共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不仅是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更是对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的生动阐释,已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平台。
多元一体的竞赛项目
传统体育是打破人群间语言、地域、身份等限制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之一。比如,珍珠球、木球、高脚竞速、攀椰竞速等起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后逐步获得规范化发展,直至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
这些年以来,各地正是通过历届运动会以及平时开展的邀请赛、测试赛等实践,不断调整、细化与完善规则,改造项目器材道具、划分竞赛组别、明确犯规与判罚等,由此增加体育项目的观赏性、减少比赛造成的风险性、扩大项目的参与性,以赛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此同时,相对完善的赛事体系和平台,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有着较好的引领、促进作用,推动各地积极主动挖掘、保护、推广和普及传统体育项目。
原盛行于吉林延边地区的女子秋千,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了体重分级,分55公斤以下(含55公斤)和55公斤以上两个级别,按体重级别划分高度比赛和触铃比赛,每个小项设单人赛和双人赛。经过几届运动会,该项目除了在我国东北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外,南方各省区市的推广力度和比赛成绩也在不断提升。
花炮项目有“东方橄榄球”之称,比赛竞争激烈。目前,除了在两广地区发展良好外,已推广至北京、海南等省(市)。该项目的集体性、趣味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从一个地域性民间活动逐渐发展为各地各民族共同参与的体育运动。
毽球从民间踢毽游戏演变而来,现已发展成为隔网对抗项目,融合了足球的技术、羽毛球的场地以及排球的规则,踢法多达几十种,极大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2023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将毽球项目纳入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类比赛项目。
原本为人们闲暇时玩耍的陀螺游戏,经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挖掘整理,其规则同样得到了各族群众的广泛认可。在云南的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许多村寨陀螺场都是按运动会标准修建的,比赛规则明晰,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体验陀螺文化。
多彩交融的表演项目
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的按照现代竞技体育组织模式成为共同参与、奋勇争先的竞赛项目,有的则以表演的形式向观众展示展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目分为竞技类、技巧类、综合类三种,以此推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更充分地挖掘、传承和发展,为更多的民族文化形态和群众体育活动提供了展示平台。
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组织管理看,表演类项目也为竞赛项目的设置提供了更广泛的基础。比如陀螺、射弩、蹴球、独竹漂、民族健身操等项目,均是从最初的表演项目发展而来。主办单位主要从该项目的普及程度、参赛者数量、技术标准等方面综合评定是否可以纳入竞赛项目。
伴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代表团编创民族体育舞蹈节目,在保持各地民间舞蹈元素以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按照比赛项目要求进行创新编排。例如,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广东代表团《同心共“竹”中国梦》表演项目融合“竹竿舞+杂技”,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榜。
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新增加民间传统体育选项,扩大散杂居地区表演项目选项范围。比如,京津冀地区广为流传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幡,在东南沿海被称为“挑幡”。关于它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两晋时期,是从皇家走向民间的杂技经典,与京杭大运河、郑成功收复台湾都颇有渊源,历史积淀深厚。
随着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成功举办,表演项目比赛趋于科学化、规范化,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这些表演项目将平时在都市生活中难以见到的传统体育活动场景移至体育场馆,各族运动员以直观的表演形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增进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
运动盛会的多重效益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共同主办,地方政府承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会提前举办地方性的传统体育运动会,以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普及传统体育文化,同时选拔运动员,提高参赛水平,展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
2024年,由国家民委指导,各地创新举办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心畅享”系列活动,如河北举办的蹴球赛、贵州举办的篮球赛、内蒙古举办的民族式摔跤比赛等,进一步提升了运动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激发了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盛会的热情,营造了浓厚社会氛围。
对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来说,从筹备到组织,从比赛至收尾,各项目的挖掘选择、价值评判、开闭幕式及民族大联欢等,时时处处皆彰显着中华民族大团结。各民族运动员、教练员通过运动会交往交流交融,收获了一段意义非凡的人生体验。
1962年出生的广西隆林彝族运动员李景明回忆说:我6岁开始打磨秋,参加过第二届至第五届运动会表演项目,从中增长了见识、收获了友谊、提高了技能、感受了中华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从1953年首届举办以来,像李景明这样与运动会共同成长成才的运动员不可胜数,成为体育盛会最重要的见证者、参与者。
毋庸置疑,举办一届运动会为承办城市、参与人群都带来了持续性的积极影响——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市环境持续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老百姓也切身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2024年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三亚的盛大举办,有效带动了当地文旅行业的发展,为海南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提振了精气神。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5期
文:韦晓康 代嘉
作者韦晓康为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代嘉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