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人们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和插艾叶菖蒲等,处处洋溢着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于一体的民俗大节,还有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20多个别称,是中华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作为首个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彰显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家国情怀的诠释。汨罗江畔,屈子“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绝唱穿越千年,化作端午粽里的糯米清香、龙舟上的震天号子,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坚守理想信念、勇于求索;香囊中的艾叶,不仅能驱虫避瘟,更寄托着长辈对晚辈平安顺遂的殷切祝福。
千年传承,文脉绵长。从宫庙雅乐到市俗烟火,端午节以丰富的民俗活动为纽带,让各族群众在节日的仪式感中,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厦门·海峡两岸龙舟赛 视觉中国供图
端午起源诸传说
一般而言,端午节似乎与屈原紧密相连。相传,屈原投江后,百姓纷纷划船去打捞,朝江中投放粽子,久而久之,便有了赛龙舟、包粽子的习俗。唐代诗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为这一说法提供了文学佐证,让屈原与端午节紧密关联。
事实上,端午节的起源并非仅仅如此。考古发掘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铜钺和战国时期的铜鼓上已出现龙舟竞渡的画面,证明这一习俗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且与祭祀仪式相关。屈原的《楚辞·九歌》有“浴兰汤兮沐芳华”一句,描写的是战国时期五月初五“蓄兰为沐”习俗,人们在这一天用兰草煎煮的药液沐浴,以求辟邪禳灾。因此,将端午节的起源单纯归结于纪念屈原更多是在于人们的一种情怀。
端午的起源,其实还与南方很多民族春季送瘟神的驱邪古俗有关。每年农历四五月份,南方地区气候愈加湿热,进入疫情流行的高发期,“枇杷黄,医者忙”的俗语便是这一情况的生动写照。为驱赶瘟疫,人们将瘟神偶像放入纸船顺流而下,瘟神就被“送走了”。如果是某家某户送瘟神,自然也就没什么故事了,若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送瘟神,人们就会争先恐后——谁划得快,谁就能最早摆脱瘟神的纠缠。于是,便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赛龙舟场景,这或许就是早期的龙舟竞渡。
此外,关于端午的起源还有其他看法。闻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还有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据东汉《曹娥碑》记载: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年仅14岁的她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亲尸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的孝行,便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
也有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与春秋晚期吴国忠臣伍子胥有关。伍子胥曾辅佐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对吴国发展贡献卓著。然而,阖闾之子夫差继位后,因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尸体被投入江中。在江浙一带,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这一传说流传甚广。
送瘟神的原始习俗反映了古人对疫病的抗争和对健康的渴望,龙图腾祭祀说则体现了古代部落的信仰与崇拜,而纪念曹娥、伍子胥、屈原等历史人物的说法,为端午节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这些不同的起源故事,构成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使端午节成为承载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和凝聚各族群众精神力量的传统节日。
端午习俗大观园
在诸多端午习俗中,驱邪祈福是重要主题。挂艾草与菖蒲是最为常见的做法,人们将艾草和菖蒲用红绳绑成一束,插或悬在门上。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古老的药用植物,能够驱虫,营造健康的居住环境;菖蒲因其叶片呈剑形,象征着驱除不祥的宝剑,寓意可以斩千邪。
采药也是端午古老的习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南朝《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民俗认为,端午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这天所采草药最为灵验。
佩饰在端午习俗中别具意义。如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其内装白芷、川芎等香料,香气扑鼻。老年人通常喜欢象征吉祥如意的梅花、菊花等形状的香包,希望防病健身;儿童则钟情于飞禽走兽类的香包;热恋中的姑娘会手绣别致纹样的香包送给情郎。再如五彩缕,亦称“长寿线”,在端午节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绳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在小孩身上,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艾虎也是常见的驱邪之物,或以艾草编剪而成或用彩纸剪成老虎的形状粘上艾叶,佩戴于发际、身边,表达人们对平安的祈愿。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娱乐项目。各地的龙舟大小、桡手(划桨者)人数不一,在竞渡前举行的请龙、祭神仪式也不同——广东人会祭拜南海神,福建人和台湾人则会祭拜妈祖,而湖南汨罗人既拜龙神又祭奠屈原。竞渡形式也丰富多样,有普通竞渡,也有龙舟游乡、游船式竞渡等。此外,在江苏武进、四川五通桥等地还有夜赛龙舟。龙舟上悬挂彩灯、搭配焰火,光彩夺目。旱龙舟则是在陆地上模拟龙船比赛,如江西南昌、浙江武义等地都有此习俗。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一些特殊习俗。在过去,人们习惯把农历五月叫作“恶月”,五月初五则称“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此有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的习俗,称“躲端午”。“端午雨”在民间是一种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各地还有一些独特活动,如重庆石柱的“出端午佬”,由四人抬着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有骑虎道士,敲锣打鼓上街游行;江苏高邮有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等习俗,孩子们还兴挂“鸭蛋络子”。
如今的国潮风融入传统的端午节,故宫的“五毒饼”成了网红点心,无人机组成的“龙舟”在江面闪烁,直播间里的包粽大赛吸引着时尚青年……但剥开现代包装,人们依然能看见藏在艾草香里的那些古老智慧:对生命的敬畏,对团圆的渴望,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灾祸的勇敢化解。
多彩多姿的端午习俗,寄托着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许,蕴藏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它们在时光流转中历久弥新,始终焕发着契合时代脉搏的生机与活力。
端午粽子众形态
端午饮食习俗是端午节的又一大特色,其中粽子最为突出。粽子古称“角黍”,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粽子在不同地区生根发芽,演化出各具特色的品种,成为中华美食文化的代表。
京津冀地区的粽子个头较大,呈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市场上常见糯米粽、大黄米粽,多以红枣、豆沙为馅,少数也会加入果脯,吃起来黏韧清香。山东的黄米粽子选用黄黏米包裹,再夹上红枣,口感黏糯,食用时可根据个人口味佐以白糖,增添甜味。
广东粽子则小巧玲珑,外形别致,正面方形,背面隆起尖角,宛如锥子,除了常见的鲜肉粽、豆沙粽,还有独具特色的蛋黄粽、莲蓉粽和什锦粽,风味绝佳。海南粽子用芭蕉叶包成方锥形,糯米中加入咸蛋黄、叉烧肉、腊肉、红烧鸡翅等丰富食材,令人食欲大增。
川渝粽子极具地域特色,分为甜、辣两种口味,其中辣粽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先将糯米、红豆长时间浸泡,后加入椒粉、川盐、味精和少许腊肉,再用粽叶包成大个头儿的四角粽,煮熟后的辣粽香辣可口,独具风味。湖南汨罗,传说是粽子的发源地,汨罗粽子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闻名。
江苏苏州粽子多为呈长而细的四角形,有鲜肉、枣泥、豆沙、猪油夹沙等多种品种。浙江嘉兴粽子历史悠久,呈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鸡肉粽等多种选择,其中百年老号“五芳斋”的粽子堪称一绝,素有“江南粽子大王”的美誉。
台湾粽子带有浓厚的闽南风味,品种繁多。以烧肉粽最为流行,其馅料丰富,包含猪肉、干贝、芋头、蛤干、鸭蛋等,是终年可见的传统小吃;八宝粽也是台湾粽子的代表,选料多样,香味浓郁。
粽子不仅在国内大放异彩,还走出国门,在世界饮食界上展现独特魅力。日本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也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粽子以米粉制作,呈长圆形,形似锤子,还会在粽子上缠兰草;缅甸人也喜食粽子,以糯米为主料,用香蕉、椰蓉做馅,香气扑鼻,口感糯软甜美;菲律宾将长条形粽子作为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风味与中国江浙一带的粽子相似;印度尼西亚的肉粽用鲜牛肉末加香菇、葱等制作,香滑不腻……
从中国到世界,粽子不断变换着模样,无论是原料的选择、形状的塑造还是口味的创新,都展现出中华美食的强大适应性。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食物范畴,成为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全球美食地图上留下独特印记。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景区的端午节包粽子活动 中新社 龚普康/摄
连接世界的文化纽带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这一事件曾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实际上,这恰恰是中华端午文化在不同地域发展演变的有力见证。江陵端午祭的活动看似与中国端午节的习俗有所不同,但追根溯源,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日本的端午节,同样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我国的不同之处,在于节日的时间固定在每年的公历5月5日。这一天也是日本的男孩节,有男孩子的家庭会挂起鲤鱼旗,蕴含着“鲤跃龙门”的美好愿望。日本的端午节习俗中还保留着一些与中国相似的元素,比如为了避邪,会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
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端午文化的高度认可。端午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让不同国家的人们能够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粽香四海,寰宇共庆。英国举办第十届全英中华端午龙舟会,水花飞溅,鼓点铿锵;墨西哥举办龙舟表演,场面蔚为壮观;荷兰侨界举办龙舟节,舞狮表演精彩纷呈;德国举办首届法兰克福国际龙舟友谊赛,令莱茵河畔热闹非凡;毛里求斯举行第十六届龙舟节,吸引众人围观……2024年龙舟竞渡在世界各地上演,端午节正走向世界,向人们展示了其独特魅力,也反映出当代中国人的文明追求与精神风貌。
当我们在端午清晨给孩子戴上香包,在江边为龙舟队呐喊,或是全家围坐食粽子时,其实都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古人用智慧编织的节日密码,正通过我们得以解读并继续书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5期
文:李泽坤 苑利
作者李泽坤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苑利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责编:金向德 魏来(见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