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意清,一杯爽乃生。”
产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的六堡茶,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因其甘甜顺滑、醇厚清爽的口感和消暑解腻、提神醒脑的功效,自古以来颇受茶人青睐。
“六堡茶是不是可以泡、可以煮?”“是不是收藏时间越久越好?”“山坪村有自己的茶品牌吗?”……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非常关心六堡茶的发展,指出“茶产业大有前途。下一步,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把茶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六堡茶产业蓬勃发展,品牌效应日益显现,片片茶叶正带动一方百姓走向共同富裕。
2023年9月,广西苍梧六堡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2025年1月入选第三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茶生态旅游景区
茶源六堡 “形”启千年
伴随着“舜帝南巡苍梧之地”“茶箩娘”等神话和传说,六堡茶早已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六堡及周边地区的产茶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中原移民南迁,制茶技术和饮茶文化也随之传入岭南。宋代以前,六堡茶尚未广为人知,后因出茶时间早、茶品质量佳,逐渐在岭南等地声名鹊起。到了清代,六堡被称为“茶亭”,跻身为著名茶叶产销区域,更是得到相邻广东地区民众的特别喜爱。
清同治年间编修的《苍梧县志》中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当时,六堡茶以散茶的形式广泛售卖,凭借其独特的风味、耐保存等特点成为茶叶市场上的珍品。
清末时期,大量华工涌向南洋谋生,饱受腰酸背痛、风湿疼痛等困扰。由于医疗资源匮乏,具有祛湿、调节肠胃功效的六堡茶常被视为一种保健良方,甚至被誉为“保命茶”。由于价格低廉、船运便利等因素,六堡茶迅速走红,大量出口至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成为“侨销茶”。
长期以来,六堡茶农秉持采摘、杀青、揉捻、堆闷、复揉、干燥、发酵等传统制茶工艺,尤其注重自然发酵,让茶汤保持醇厚口感。这也使得六堡茶在广东、香港等地区受到广泛认可,被誉为“陈茶”“桂青”“四钱茶”“大叶”。
改革开放以来,茶成为人们追求品质生活的象征,茶文化体验日益成为风尚,市场的需求对制茶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制茶过程中,为确保口感醇厚,充分的发酵时间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长时间发酵也延长了制茶周期。如果每一批茶都需要发酵5年、10年甚至20年,显然现有的制茶速度无法满足市场需求。2016年,六堡茶被划分至黑茶一类,并设定了独特的品种、工艺、等级评判标准等,这为六堡茶的发展提供了明确而规范的指标体系。如今,通过运用现代工艺,六堡茶的制茶周期大幅缩短,同时保障了品质和口感。经现代工艺发酵的茶叶制成的茶汤口感与自然发酵的几乎相同,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
六堡茶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茶工艺,促进了不同民族的茶农与茶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紧密结合,形成了多民族互嵌式发展的产业共同体。
茶香瑶韵 “味”成山间
历史上,六堡茶主要由生活在高山密林之中的瑶族等各族群众生产。他们将高寒系原种茶进行驯化,逐步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特殊茶树。由于山区气温较低,茶芽持嫩时间较长,制成的茶味道醇厚、回甘持久。同时,六堡茶按季节分为“社前茶”“清明茶”“霜降茶”等,在民间还有“女儿茶”“陪嫁茶”“茶谷”等类别,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茶文化形态。
六堡茶茶砖
六堡镇山坪村是瑶族聚居的村落,村民祖祖辈辈种植六堡茶。他们用上等茶叶祭祖、祭年神、祭土地神,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茶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在制茶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六堡茶呈现出两种主要传习形式,即家传和师传。在过去,传承方式主要为家族内代际传递,后逐渐演变为师传。长期以来,这两种方式形成一个互补互促的传承体系,使六堡茶传统技艺得以持续发展。
每到采茶季节,山坪村党支部书记祝雪兰每天都会与村民们忙着摘茶和制茶。“我从小就看着外公外婆制作六堡茶,杀青、揉捻、干燥,每个步骤都要很细致,做出来的茶才又香又耐泡。”出生于制茶世家的她,是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为发展六堡茶产业,祝雪兰开办“茶园讲堂”,传授“三炒三揉”的制作工艺,培训了数百名茶农。
同样致力于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的,还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韦洁群。制茶40多年来,她对如何做好六堡茶有着深刻体会:“我做的是传统手工的六堡茶,共有9道工艺,分为采青、晾青、杀青、揉捻、堆闷、复揉、干燥、挑拣、陈化,每道工艺都非常讲究。如果其中一道工艺做得不好,所有茶叶就都不能要了。”韦洁群说,只有用好茶叶、好工艺做出来的六堡茶,才能广受欢迎。
近年来,韦洁群累计培训制茶技艺传承乡土人才6000余人次,扶持带动当地茶农从事六堡茶种植、加工。一些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选择回到家乡,投身六堡茶产业发展,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和致富。
截至2024年,全县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共有252名传承人,包括汉、瑶、壮等民族,他们为六堡茶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交融共进 互促共赢
“如今,我们全村都种植六堡茶,一些农户年收入达20多万元。”祝雪兰欣慰地说。这是梧州市以六堡茶产业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把茶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指示精神,梧州市立足资源优势,做好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交融共进、互促共赢,带动各族群众增产增收,以六堡茶为纽带推动形成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
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的采茶姑娘
2024年,梧州全市茶园面积突破40万亩,年产六堡茶近4万吨,综合产值250亿元,梧州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文化力、品牌价值分别排全国第4位、第13位,获评工信部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六堡茶还入选“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首次通过中欧班列进入了欧盟市场。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梧州,六堡茶城、摩天岭六堡茶海、六堡茶特色小镇等一系列茶旅景点以及苍松茶厂、双贵茶园、八集山庄等相继建成,六堡茶这一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已经融入景区规划、项目建设当中,多维度、全方位推动做好茶旅融合文章,让各族群众在茶旅融合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互嵌式发展。2024年1月,梧州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六堡茶为纽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得显著成效。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六堡茶的生产、流通、消费和文化传承,形成了社会、经济和文化三个层面交织的六堡茶产业共同体,不断实现互利共赢。
梧州市强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茶农参与”,着力打造“农业生产+非遗文化+旅游”以及“茶厂+传承人+工作室+培训班+合作社”等多种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在多地联合举办“共植六堡茶”“六堡茶种植大讲堂”等跨区域协作共建共融活动,形成以茶企为龙头、村级集体经济为特色、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相辅相成的茶园建设格局,不断以产业振兴促进各族群众幸福家园建设。目前,全市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69户,从业人员达8万多人,200多个行政村入股六堡茶产业,直接带动30万多名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梧州市多次举办六堡茶发展论坛交流活动,加强与东盟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交流合作,与多个国家建立起固定的茶叶展销关系,促进六堡茶不仅畅销全国,还走向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成为传播中国茶文化、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重要媒介。
一盏六堡茶,万里尚为邻。曾经的六堡茶借助茶船古道远销南洋,而今又乘“一带一路”东风让中国茶香飘世界。六堡茶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典范,也是岭南地区茶船古道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和生动实践。
(作者郝国强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首席专家;李星莹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5期
文:郝国强 李星莹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