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九州之州 楚风汉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掠影
发布日期:2025-08-13

       三千年楚郢,钟灵毓秀;九百里荆江,流光溢彩。

       鸡公山遗址、凤凰山遗址、纪南城遗址、郢城遗址、三国遗址,从旧石器时代至今,荆州大地书写了无数传奇;楚王车马阵、越王勾践剑、竹简,珍贵文物为荆州辉煌的历史作了生动注解;刘表单骑取荆州、关公大意失荆州、刘备大智借荆州,无数英雄豪杰在这里轮番登场、激情演绎。有着约5000年建城史、约500年建都史的荆州,已然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荟萃地、红色文化富集地和长江文化展示地。

       楚风汉韵,今朝新颜。历史上的荆州灿烂辉煌,今天的荆州生机勃勃。当前,荆州大地上500多万各族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荆州篇章,让荆州这座千年古城焕发更大生机活力。

image.png

荆州古城墙一瞥 黄安平/摄


楚与楚文化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4000多年前,大禹初定山川,划分九州,荆州便是其中之一。

       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藏有一张地图,上面赫然标注着“荆州”二字及其所辖的大片疆域。作为我国古九州之一,荆州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的部分地区。

       1992年,考古学家在荆州城北发现距今约5万年的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这是全国第一处证明原始人类在平原地区活动的遗址,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平原居址的空白。先民的步履从这片古老的土地踏过,留下了大溪文化的踪迹。

       荆州城北还有一座古城遗址,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楚国郢都。“楚国八百年,四百年在荆州”,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根脉所在。在荆州出土的规模宏大的楚王车马阵,正是2000多年前楚国盛世辉煌的例证。

       战国时期,楚大酋熊绎因先祖之功,被周天子封为诸侯,虽疆域只有方圆五十里,但他与齐、鲁等国的君主一同辅佐周康王。公元前738年,因不满足于周王室划定的弹丸之地,楚武王熊通挥师至江汉平原收复权国(今湖北当阳市),设置权县,建立直属于楚王室的地方行政机构。由此,楚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任“县长”。

       楚武王在位的51年间,楚国不断拓展疆土、积累财富,军事力量不断增强,终于成就霸主之业。后来,他身后的楚文王率领疾如锥矢、久经磨炼的精锐之师,实现了楚武王“观中国之政”的宏愿。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公元前689年,即楚文王继位当年,就在江陵纪山之南迁建了郢都。从楚文王元年迁都郢到公元前278年被秦人摧毁,郢都作为楚国都城的时间长达400多年,先后有20位楚王居住于此。这个郢都,就是纪南城。可以说,纪南城是楚国在东周定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也是楚国最为富裕强大、文化最为繁盛发达时期的都城。

       纪南城土筑城墙至今仍具形迹,考古发现有城门7座,其中陆门5座、水门2座;城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其周长约1.6万米的城垣至今清晰可见;城周有护城河,河宽40至80米。城内分布着宫殿、陶窑址、古河道,还有铸铜作坊、夯土台基和水井等遗迹。作为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都城之一,纪南城可谓“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鲜而暮衣敝”,可见其人口之密集、市井之繁华。相对于如今保存完好的荆州明清古城,纪南城的面积约为其三倍。

       在楚国的历任国王中,称得上顶天立地的人物,楚庄王要算一个。他在位24年,先后并26国,开地3000里,饮马黄河,雄峙南方,问鼎中原,威震诸侯。

       楚庄王问鼎中原后,“曲高和寡”的典故和“下里巴人”“阳春白雪”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音乐创作空前繁荣的盛况。楚乐宫古老的青铜编钟、彩绘石磬、青石排箫、双鸟架鼓和古筝等,都是楚时乐器。埋藏地下数千年,它们奏出的楚音楚乐依然清越婉转,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今的荆州中山公园中有一处墓冢,上刻“楚令尹孙叔敖之墓”。楚庄王时,孙叔敖官至楚令尹(相当于宰相)。他奉职守法、善施教化、仁厚爱民,尤其是带领民众修堤筑堰、开沟通渠,大兴水利、农桑和河运,为楚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翻阅楚文化厚重的典籍,我们还看到了屈原徘徊踌躇的身影。这个战国时代的楚国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在荆州写下流芳千古的著名诗篇《橘颂》《天问》。楚城被秦攻破后,屈原投身汨罗江,以身殉国,表现出“受命不迁”的崇高志节。相传,屈原投江之日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世人们为纪念他,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至今,赛龙舟和食粽子在荆楚各地依然蔚然成风。民间还流传着一首《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白,半世煎熬。”究其渊源,亦是为了怀念屈原、崇祀屈原。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郢都为秦将白起所破,秦昭王以郢为新置的南郡治所,不久迁治原渚宫之地,并在此置江陵县,为郡治。因为这里靠近长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故称江陵”。直至三国时期,吴才以荆州治江陵。

       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初兼并天下,将南郡的郡治设在江陵,到西晋时改荆州刺史部为荆州,辖151县,州治江陵,荆州所辖之郡县曾北囊河南,南抵湖南衡山、贵州及两广。

       楚脉千秋,源远流长。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扎根于中华大地的楚文化深刻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厚重。


越王勾践剑与章华寺

       “千年往事人何在?”“清猿声入楚云哀。”

       据文物普查,荆州境内有八岭山、雨台山、孙家山、纪山和观音垱等古墓群,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这些墓地中保存有大量文物,尤以越王勾践剑举世闻名。

       1965年12月,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江陵望山的1号楚墓。在墓主人的左边,发现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青铜剑。剑与剑鞘紧密吻合,拔剑出鞘,寒光耀目,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10余层一划而破。

       春秋晚期,吴越两国涌现出诸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杰出的铸剑能手。他们铸造的青铜剑名震天下,无论铸造工艺,还是实战价值,均可称中国宝剑铸造史上的巅峰之作。《越绝书·宝剑篇》记有名剑鉴赏家薛烛对越王勾践的“纯钧”宝剑评论:“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此一物。”其身价之重,自不待言。越王勾践剑的出土,震动海内外史学界与考古学界。截至目前,荆州已经出土5把越王剑。

       1982年,荆州马山出土了大量战国丝织品,其数量之多、品类之全、色彩之艳、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它们用蚕丝织成,有的薄如蝉翼,轻若笼烟;有的经纬密度超出想象。刺绣的花纹大多为飞禽走兽,有蟠龙飞凤纹、龙凤相搏纹和凤鸟践蛇纹等10多种,色彩艳丽,生动形象。这让世人看到了2400多年前楚人的智慧,也为研究楚人的服饰和丧葬习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位于荆州古城西北方位的熊家冢楚墓,共有殉葬墓92座,已发掘50座,出土玉石、水晶、玛瑙等精美文物共3000余件套,此外还有少量青铜器和陶器。在主冢和袝冢西侧,还发掘出一座长132.6米、宽12米的特大型车马坑和40多座排列有序的小型车马坑。熊家冢楚墓的规模与陕西发现的秦公墓相比更宏大,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陵园分布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

       如果说楚文化的灿烂一半沉淀于地下,那么它另一半的光辉则闪耀于以章华寺为翘楚的佛教与道教圣地上。

       章华寺,位于楚灵王行宫古章华台的遗址。它与汉阳归元寺、当阳玉泉寺并列为湖北三大名寺。其庙宇建筑宏伟、装饰典雅,殿堂井然有序,佛像栩栩如生,宝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寺内藏有清代皇室御赐《藏经》及许多宫廷珍品,还有缅甸国王敬赠的两尊玉佛。寺院建有民国以来历年高僧墓塔,更有唐杏楚梅、沉香古井等遗迹。


“饭稻羹鱼”与“南风”“楚声”

       荆州居江湖之汇,水陆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文化发达,西汉时已成为全国商业中心之一,名列南方五郡之首。

       单说食物。司马迁以“饭稻羹鱼”加以赞誉;唐代诗人杜甫在《峡隘》中称道“白鱼如切玉,朱橘不论钱”;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则说,“江水深成窟,潜鱼大似犀”。松花皮蛋、味蛋、红白莲子、芡实、红菱及南湖萝卜、洪湖藕等,都是此地久负盛名的特产。冬瓜鳖裙羹、散烩八宝、皮条鳝鱼、鱼糕丸子、山药泥、九黄饼和江米藕等风味食品,有口皆碑。

       相传北宋时期,仁宗帝召见江陵籍官员张景,问:“卿在江陵所食何物?”张景答道:“新粟米炊鱼子饭,嫩冬瓜煮鳖裙羹。”可见古荆州风味食品种类之丰富、饮食文化底蕴之深厚。

       荆州,更是人文荟萃之地。

       学界认为,商周时代,江汉平原存在着一支影响力颇大的荆南寺红陶系文化,它是在原始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性特色文化。目前,荆州仅江陵境内就已发现古文化遗址73处。这些古遗址证实了自新石器时代到商周、秦汉、南北朝,其文化传承未曾间断。

       这种现象与荆楚历来重视文教分不开。所谓“南郡生徒辞绛帐,东山妓乐拥油旌”,说的便是才高博洽的南郡太守马融不拘儒者之节兴办教育的壮举。

       曾经,青铜冶铸、丝织刺绣、髹漆工艺、老庄哲学、屈宋楚辞、美术乐舞构成了楚文化的“六大支柱”,构建起楚文化的高堂邃宇。特别是丝织刺绣,后来发展为汉绣,兴于唐而盛于清,曾与苏绣、湘绣齐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其取材广泛,涵盖神话传说、花鸟虫鱼等,融绘画、手工技艺于一体,以色彩浓艳、构思大胆、手法夸张、绣工精细在中国绣林中自成一格,是丝缕间蕴含荆楚风韵的非遗珍宝。2008年,汉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古代江陵,为“南风”“楚声”的发源地。除了楚辞的创立者、爱国诗人屈原,辞赋家宋玉也生长于此。春秋战国时期的歌舞家莫愁女、杂技表演家熊宜僚和戏剧家优孟等,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还有跻身国家级非遗的荆州花鼓戏,与楚剧、汉剧并称为湖北三大剧种,长篇小说《花鼓》便是以此为题材创作的。

       荆楚在中国文学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这里,诞生过唐代著名的诗人岑参、崔道融和戎昱,以及宋代的“小万卷”朱昂等,而立于唐代诗歌巅峰的李白和杜甫也曾与荆州结下不解之缘。李白在荆州迈出了成为“诗仙”的重要一步,而“诗圣”杜甫亦因安史之乱归家途中滞留荆州才得以让其60卷诗作传于后世。

       荆楚文化的积淀到了明代又结出硕果,张居正登上朝廷首辅之位,成为赫赫有名的一代宰相。


“三国事”与“铁打荆州”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荆州,是三国文化的荟萃地。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共120回,其中就有72回写到荆州。

       从曹操取荆州、刘备借荆州、关羽守荆州、吕蒙袭荆州到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都是以荆州为中心舞台展开的。1800多年前的战火硝烟,为荆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意味深长的传奇故事。

       风雨不悔,三国时期的如雷金鼓为这座古城留下了我国南方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之一。相传,这是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在汉城边另筑的城墙。这段城墙共有1567个城垛、26个瞭望台和4个藏兵洞,设计巧妙,构造坚固。特别是藏兵洞,洞壁厚实,洞与洞之间甬道相通,便于排兵布阵。环城还有宽约30米的护城河,在军事上可以滞缓敌人的进攻,同时还能疏导水流、平衡水位,起到保护古城的作用。因此,它的防御体系比其他许多城池更加坚固,易守难攻,于是有了“铁打荆州”之说。

       公安门是荆州城6座城门中唯一没有桥通往对岸的城门。三国时期,这里是荆州的水码头。相传刘备从东吴招亲归来,就是从这里进的城;而帮助孙权谋划了“美人计”的周瑜,则是在城边的芦花荡里被诸葛亮气得大叫,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后吐血而死。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如今漫步在荆州古城,三国遗迹遍布,关帝庙、三国公园、得胜街与洗马池、点将台与拍马山、行军锅、关羽赤兔马专用的石马槽、诸葛孔明桥、马跑泉与落帽冢、关公刮骨疗毒地、春秋阁等30多处胜迹,皆各具特色。

       在古城公安门对岸的马河边,另有一处古迹,名“张飞一担土”。虽为一座小小的平顶土丘,但因传说美丽且与张飞有关,此景向来为世人所关注。南朝宋盛弘之的《荆州记》对此有绘声绘色的描述:“一峰回然,西映落月,远而望之,如画扇然。”故其又名“画扇峰”。峰上曾建有六角小亭,当时被誉为“荆州城八景”之一。

       诸多遗迹构成了一幅瑰丽多彩的昔日三国风物画卷,使古老的荆州成为当今海内外游客慕名前往的旅游胜地。

       荆州曾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洪湖岸边的芦苇荡里至今传颂着洪湖赤卫队“金镖挥舞战敌顽”的铁血传奇;作为“九八抗洪”主战场,荆州儿女与人民子弟兵共同书写了感天动地的抗洪篇章……不仅如此,“万里长江,美在荆江”,荆州境内483公里的长江径流铸就了其“鱼米之乡”“天下粮仓”的美誉;而荆州儿女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又在荆江两岸绘就了一幅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

       如今的荆州,生活着汉、土家、苗、回、维吾尔等各族居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呈现新风貌。比如,新疆少数民族群众与荆州当地人合伙开办的阿布杜羊杂店,目前在市内外已发展到40多家加盟连锁店,有1000多名各族员工。在荆州监利开烧烤店的新疆小伙子玉苏普江见义勇为救起3名落水群众,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湖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这片沃土,滋养了楚地的先民,更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恢宏历史。正如徐芷亭《荆州怀古》的感叹:“英雄争战几时休,巨镇天开楚上游。月夜与谁游赤壁,江山从古重荆州。”

       (作者蒋彩虹为湖北省荆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蒋黎红为湖北省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实验学校高级教师)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5期

文:蒋彩虹 蒋黎红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24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12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11,5813086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801@sina.com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