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南的陶寺遗址,地处汾河岸边、临汾盆地,距今约4300—3900年,是探索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代表性遗址之一,被称为最初的“中国”。
玉神面
自1978年开展考古发掘以来,陶寺遗址先后发现观象台等重要遗迹,出土了龙盘、土鼓、鼍鼓、特磬、铜铃、带文字的扁壶等重要文物。其中,一对精美而又神秘的史前玉器——玉神面,实证了陶寺文化兼收并蓄史前其他不同区域文化因素的特点。
玉神面出土于陶寺遗址编号ⅡM22的大墓中,高3.4厘米、长6.4厘米、厚0.2厘米。它正面微凸,背面平直,头顶有蝙蝠状大冠,两侧如张开的羽翼略微上扬,中间部分是镂空雕刻的半睁半合的双眼,下方小巧的圆孔恰似嘴巴,气质典雅,神态安详。整件玉器光泽温润,以简约的线条勾勒出当时人们想象中的神的模样,故名“玉神面”。
从已有的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出土的器物以质朴的日常生活用器为主,真正的软玉数量并不多。ⅡM22号大墓出土的这对玉神面,虽略有差异,但应出自同一块石料,采用对开工艺加工而成,眼睛、嘴巴的镂空应是钻孔后用线切割成型,反映出当时高超的制玉技艺。
这件“玉神面”不仅精巧,而且“大有来头”。根据出土遗物特征判断,ⅡM22号大墓约在陶寺文化中晚期。该墓的规模和随葬品的豪华程度远超其他墓葬,位置也与其他的墓葬相对隔离,独占一隅。因此,考古学家推断玉神面的主人是一位神秘且具有极高地位的王者。
重要的是,这对玉神面与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神面惊人地一致。陶寺遗址考古前领队何努在其《陶寺——中国文明核心形成的起点》一书中指出,陶寺ⅡM22出土的玉神(兽)面产自距今4000年左右的江汉平原肖家屋脊文化,它的面目、双角种种夸张造型,表明这类神(兽)面神格很接近传说中对兵主战神“蚩尤”的描述。通过对陶寺出土玉器的分析,他认为,陶寺邦国的视觉艺术成就并不十分突出,玉神(兽)面大概是作为兵主神像“进口”或接受“国礼”得到的,实证了龙山文化时期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交流密切。
同时,该墓中还出土了一根残长171.8厘米的漆木杆,可与同墓壁龛漆盒内出土的游标、景符、垂悬附件配套使用,是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最早的圭尺实物工具套装。墓室东壁中央陪葬了一具完整的公猪下颌骨,獠牙粗壮,正合《周礼》所载的“豶豕之牙”,体现了墓主卫兵弗用、修兵弗战的和平思想。陶寺文化强而不战、盛而不扩,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此外,陶寺遗址还出土有玉璧、玉琮,而璧与琮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类。陶寺文化中常见双孔的玉石钺,具有海岱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的文化特征。更为罕见的是,陶寺遗址墓葬 M2172 棺内随葬了1件具有良渚文化因素或者大汶口—龙山文化多见的“风字形”玉钺。陶寺玉器融合四方文化精华,自成体系,并在制作工艺上有所创新,展现出早期国家与文明形成阶段的强大聚合力。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6期
文:山西博物院
责编:张伟 张昀竹
助理编辑:魏来
流程制作:杨悦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