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至14日,3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云南昆明,聚焦“传承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研究学术论坛上畅所欲言,共同探讨新时代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发展与前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随着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全社会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更为关注。时隔10多年,再次举办全国性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研究学术活动,并首次以论坛的形式开展交流,既激发了科研热情,凝聚了学术共识,更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水平全面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次论坛是新时代以来在加快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背景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引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研究迈入新阶段、取得新成果的重要举措。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研究学术论坛现场
深植中华文明沃土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丰厚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体育发展,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实现了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展。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深植中华文明沃土。中华文化“和合共生”的哲学智慧,孕育了围棋的阴阳辩证、射礼的崇德尚礼、龙舟竞渡的家国情怀。“六合同风”理念催生的养生百戏、舞龙醒狮等传统体育项目,皆以肢体语言诠释天圆地方之道,将尚德重礼的文明基因注入体育形态。从春秋“六艺”的教化体系,到民间竞技的礼仪规制,无不彰显融德于体、寓体于礼的文化特质。
新时代以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与时代同频,与国运共振。从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龙舟亮相东京奥运会赛场,再到武术跻身青奥会赛事,植根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沃土的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竞技规则、传播形态、参与方式等维度不断实现突破,既彰显出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又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事业,持续推动体育事业传承发展。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制度性安排,自1953年创办以来历经70余年发展,参赛民族、参赛人数和赛事项目均有大幅增加,实现了从规模到内涵的跨越式提升。这项国家级体育盛事持续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既见证了各族健儿同场竞技、共叙团结的生动场景,更通过活态传承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绽放光彩的百花园。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24年11月在海南三亚举办,以两个“大团圆”的历史性突破彰显新时代中华民族大团结——首次实现各地区代表团大团圆,港澳台运动员与全国各族运动员同场竞技、共享盛会;首次在运动会规程中明确规定将汉族运动员参赛扩大到个人项目,部分项目不限民族成份,实现了所有比赛大项参赛运动员民族成份大团圆。这场以民族团结为最高荣誉的体育盛会,通过珍珠球、民族武术等特色项目集中展现中华传统体育文化魅力,以体育之名绘就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画卷。
长期以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研究持续获得体育界、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其丰硕成果兼具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价值。此次论坛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组织主旨发言、圆桌论坛、专题报告会、墙报交流等学术活动,深入探讨中华体育文化的深厚底蕴,探索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方法路径,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拓展理论视野,汇聚思想力量。
突出共同文化导向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以各种形式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学校体育工作将紧紧抓住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关键,打造体教结合、体医融合的标杆,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
“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和发展一定秉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和密码。”
……
在此次论坛上,关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各种思想火花不断碰撞,探讨交流广泛而深入。作为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学术延伸,早在运动会筹备期间,就启动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研究学术征文活动,来自全国180多家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者投来1350篇论文,对挖掘和研究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内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十四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教育部等多部委出台政策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发展,在非遗保护、项目创新、国际交流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长期从事体育教育研究的吉首大学原党委书记白晋湘认为,“十五五”期间我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需以顶层设计与基层治理协同推进,通过构建数智化赛事系统扩大群众参与,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云南民族大学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通过举办体育文化节等活动,努力培养掌握传统体育项目和奥运会竞赛项目的专业人才,推动瑜伽“引进来”和太极“走出去”,为传承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树立起高校榜样。学校党委书记阮朝奇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表示要进一步深耕传统体育特色领域,立足西南边疆区位优势,着力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复合型体育人才,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体育文化不仅是民俗的,也是文明的;不仅是区域性的,也是共同体的;不仅是某一个民族个体的,也是中华民族整体的。”中国民族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郑茜的主旨发言,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为例,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价值。
此次论坛期间,圆桌论坛邀请首都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高校及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畅谈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现状与未来,为繁荣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论坛专题报告分为传统体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体育精神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发展、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机遇与挑战等6个专题,有近400名专家学者交流了335多篇相关学术论文,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维度。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理事长顾群表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正深刻展现出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时代价值。
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肇兴侗寨考察时,看到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保护得好,而且焕发时代光彩,由衷赞叹:“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一句“很古朴也很时尚”,道出了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奥秘。
古朴而时尚,同样体现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中。随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许多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突破地域限制,通过全国性运动会展示和现代化演绎,既保持民族特色又焕发时代新姿,形成跨区域传承、多民族共享的生动局面,形象诠释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
从贵州“村超”“村BA”的火爆出圈,到云南村运会、赛马节吸引国内外游客;从浙江景宁“三月三”活动中摇锅、武术等比赛激情四射,到江西乐安“和美村寨·民族团结跑”活动串联起天南地北的青春足迹……在广袤乡野,很古朴也很时尚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激情上演,彰显当今中国的活力迸发和文化自信。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学术研究热潮。本届论坛通过学术研讨、成果展示、经验共享等交流模式,搭建起学术交流与创新实践的对话平台。作为民族民间体育学界多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此次论坛征文投稿数量和录用数量创历史新高,研究深度与广度有突破性进展,正以学术创新引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事业在守正创新中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用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以“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进程。
从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出发,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置于中华文明长河中去看待和理解,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传承、共同发展的精神内涵。正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名称,所强化的是传统体育项目的概念,即运动会所设项目是源自少数民族群众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体育活动,如花炮是流行于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地,深受壮族、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或是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参与、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龙舟等,起源形成较为多元,发展过程中既深受汉族群众喜爱,也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基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既体现了各民族的特点,又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运动会舞台上美美与共、互鉴融通。
举办此次论坛,对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质量推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论坛的成功举办更加明确了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好阐释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所承载的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科学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髓,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宝贵资源。面向未来,相关学术研究必须要突出共同的文化导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阐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中华体育精神,充分发挥其在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作用,实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大有可为。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4期
文:本刊记者 金向德
责编:王怡凡 龙慧蕊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