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新时代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贵州实践
发布日期:2025-07-18

       新时代以来,贵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为抓手,将法治思维贯穿民族事务治理全过程,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绘就出一幅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时代画卷。


构建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新格局

       高位推动,强化法治保障。将民族事务法治建设纳入全面依法治省战略布局,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目标,精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高位推动民族领域法治建设。制定出台《贵州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构建起保障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框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职责,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立法先行,完善法规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纳入地方性法规,积极开展“嵌入式”立法。出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环境保护条例》等,为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特殊地标“中国天眼”运行筑起法治屏障;出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为推进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法治保障;出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医药侗医药发展条例》《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牛保护和发展条例》等,持续推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和产业做大做强。

       严格执法,推动法规实施。省人大常委会连续10年开展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两规定”执法检查,覆盖省、市、县、乡、村5个层级,涉及政府有关部门、社区、村寨、学校、企业、医院等各方面,推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深入人心、落地见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持续优化部门“三定”方案,动态调整权责事项清单,建立执法联动工作机制,推进联合执法和综合执法,推动履职更加规范有序。


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新效能

       法治宣传润心田。创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集中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进机关、企业、社区、村寨、学校,加强基层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提升培训,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宣传。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打造“黔韵说唱”宣讲品牌,常态化组织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成功创建贵州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

       基层治理显成效。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完善涉民族因素风险防控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决策评估、联动处置链条,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格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将“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人民调解、村(居)法律顾问和“法律明白人”有机结合,推动各族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贵阳市白云区建立“社区党支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物业管理机构、业主委员会+N支社会治理队伍”的“1+3(N)”党建引领多元治理工作模式,有效解决各族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风险防范筑屏障。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会商研判和协同处置机制,持续健全风险隐患防控体系,实现预防在先、发现及时、处置稳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运用网格化信息平台、天网工程等,对涉民族因素的网络舆情进行大数据监测分析,开展线下治理,织牢基层社会安全防护网。铜仁市碧江区坚持防处并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排查化解网络,将防范化解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确保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防范在前、发现在早、化解在萌芽状态。


展现民族团结进步新气象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丰硕。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纳入各地工作部署,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创建工作全面拓展、提质增效,形成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生态家园”、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互联网+民族团结”、遵义市“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等一批创建工作品牌。全省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98个,9个市(州)实现创建全国示范市(州)全覆盖。2024年,贵州有15个集体、14名个人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

       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焕发新活力。先后制定《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等,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实施侗族大歌等1200余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发展,结合“千百十”民族工艺人才培养计划、锦绣计划,持续打造“贵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促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凝聚发展共识,用法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出台《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优化调整相关事项办理流程,提升民族地区事项办理质效。积极推进赋予民贸民品工作“三个意义”管理改革试点,制定管理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支持民贸民品企业申报贴息资金,撬动贷款等资金投入民贸民品发展,一大批成长中企业得到扶持。


擘画团结奋进新蓝图

       持续加强法治建设。进一步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按照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准,及时修改、废止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创新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扩大法治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优建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实践馆、展览馆等宣传教育实体,将法治精神深植各族群众心田。

       提升依法治理水平。加强民族工作部门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法治素养和执法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民族事务政务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加强部门间联动协作,形成民族事务治理工作合力,不断提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5期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24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12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11,5813086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801@sina.com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