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就想把他们‘举高些’,让高原牧区的孩子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28年来,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小学副校长宋玉刚坚守高海拔地区教育一线,发扬“老西藏精神”,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诠释和践行着一名人民教师的初心与担当,为高原上的孩子“撑起一片天”。2024年9月,宋玉刚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距离拉萨市120多公里的日多乡小学,海拔4300多米。学校不远处,著名的川藏公路像一条大动脉,连接着雪域高原与全国各地,这也让他和学校的孩子们与外面世界的连接变得更加紧密。
“1951年,我的父亲进藏参与川藏公路建设,后来父亲服从组织安排,留下建设西藏,我们家就在拉萨扎根了。”作为一个“藏二代”,宋玉刚自认为与川藏公路缘分颇深。
1997年,22岁的宋玉刚从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就自愿来日多乡小学报到,从此开启了他的教书育人生涯。
日多乡高寒缺氧,夏天暴雨常裹挟冰雹,冬季则风雪交加,经常是零下30度的极寒天气。那时学校缺水缺电,宋玉刚住的还是土坯房,漏风漏雨更是平常事。即使面对这样严酷的环境,他仍坚定地选择留下,一待就是半辈子。
宋玉刚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情景:“我在课堂上说‘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孩子们却以为是请他们读课文。”宋玉刚意识到,如果语言不通,沟通起来就非常困难,教学工作就难以开展,也就无法与藏族孩子交朋友。
由此,宋玉刚决心要把藏语学好。于是,他专门找了一位藏语老师。从一个个单词入手,到学会一句问候语,再到简单地交流,每天坚持学习藏语。
与此同时,宋玉刚不断激发学生说好普通话、写好汉字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们师生互相学习、互相比赛,没多久就打成了一片。”课堂上,宋玉刚向孩子们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不断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003年,教育部推出的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西藏启动。经过学校争取和宋玉刚的努力,学校建起第一个电教室,开始上计算机课。开通远程教育后,日多乡小学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教育有了质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日多乡小学的软硬件飞速提升。2023年,日多乡小学电脑教室又迎来重大更新,旧电脑升级改造为崭新的一体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独立操作电脑。
在学校,宋玉刚不仅教授孩子们知识,还像父亲一样关爱着他们,他被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汉族阿爸”。
冬日里,他自费为全班每个孩子购置袜子和鞋;住校的孩子深夜发高烧,他便背着孩子长途跋涉去医院。曾经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宋玉刚坚持将牧场上放牛、放羊的孩子们一个个带回校园。如今,学校新生的入学率达到100%。
近年来,宋玉刚精心挑选资源,利用学校每个教室新配备的大屏幕,组织全校学生们观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探月工程火箭发射、杭州亚运会和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直播以及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等,让孩子们更立体、更深入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初心不改,桃李满天下。对于孩子们的未来与学校的发展,宋玉刚始终充满信心,“我会更加尽职尽责,为雪域高原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5期
文:本刊综合报道
责编:王怡凡 游欢(见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