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如是指出。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贵州和云南两个多民族省份考察,走进侗族村寨、丽江古城等地,围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同各族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总书记此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不仅深化阐释了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也为当下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工作指明了实践方向。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议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认同意识,它涵盖了历史认同、政治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等诸多维度,而文化认同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缺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作用,那么历史认同、政治认同、社会认同都极易变形甚至断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认同对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础性意义,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中央不断强调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打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文化根基。因此,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凝结了各民族的智慧和心血,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充盈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之下,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命题。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处理好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真正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才能真正发挥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功用。相反,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处理不好,会导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失去与各民族文化的血肉联系,亦会导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丧失各民族共有的本质特征,进而影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进程。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抓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显著特征,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民族意识、民族身份息息相关。文化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日常性,它关联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关联到人们的生老病死,关联到人们的喜怒哀乐,关联到人们的悲欢离合,正所谓,人无往不活在文化编织的意义之网中。
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不断推进,很多场景中都涉及文化关系的处理和文化意义的协调。从这个角度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处理。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因其外显性和直观性,成为党的民族工作日常实践中极其重要的关系之一。同时,把握好或解决好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也有助于更好地处理好其他三对关系。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实践,某种意义上、很多时候是从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开始的。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谓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抓手。
如何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其一,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这是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基本前提。从结构上来看,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多彩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既不能站在各民族文化的角度否认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也不能站在中华文化的角度轻视各民族文化的构成性。从地位上来看,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主干与枝叶的关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依托,各民族文化依存于中华文化体系而茁壮成长;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夺目。不壮大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将丧失根脉;不繁荣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也将失去光彩。
其二,要严格遵循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关系的方向引领,这是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我们要在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指导下来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即以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作为处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要增进共同性,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不能被忽视更不能被削弱,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都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来进行;另一方面,要尊重包容差异性,注意对各民族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的保护传承,以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来支撑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要在彰显中华文化整体性与共同性的前提下,推动对各民族文化的研究利用、保护传承。
其三,要明确确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定位,这是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基本导向。作为各民族共建共享、共依共存的精神世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本质上表现为一种集体文化认同,旨在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为基础,反之,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要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导向。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导向,要强化中华文化认同,不断提升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导向,要发挥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支撑功用,在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与转化利用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导向,要注重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与互动性,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作为成就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底层逻辑。
【本文系中共贵州省委重大调研课题“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6期
文:郝亚明
作者为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责编:牛志男
流程制作:杨悦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