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石榴花开 和美陇原”为主题的甘肃省第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张掖市举行。启动仪式后举办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展现出陇原大地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生动场景,超过350万群众在线上线下同步观看演出。
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甘肃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苦干实干、创新实践,推动全省民族工作沿着正确方向提质增效、争先进位。
甘肃省第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海报
深化宣传教育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依法治理民族事务”5个宣传主题导向鲜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图片展·甘肃站”巡展、“道中华·陇原三交史话”征文和短视频征集活动、“甘味·红石榴甄选”网络直播活动等16项专项活动各具特色……今年5月,甘肃省组织开展的第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春风化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甘肃省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深入实施“石榴籽”教育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和全省干部网络培训必学内容,在全社会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去年以来,甘肃省开展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1965场次,受众32.59万人次。持续建设各类宣传阵地和载体,举办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创大赛,征集参赛作品4000余件,新媒体创意大赛线上播放量超过2700万。
2024年6月,陇南市西和县北辰小学开展了“乞巧、始祖与秦文化之旅”融合课程探究活动。通过开展知识讲解、动手操作与观摩、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围绕增进文化认同,甘肃省从理论研究、举办文体活动等方面着手,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理论研究成果丰硕。编纂完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甘肃卷》270万字,发表学术论文等60余篇,举办甘肃各民族“三交史”系列讲座。首次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课题研究,支持54家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教育、培训基地和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理论研究,制定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与兰州大学承办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与省法院承办第四届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与司法实践研讨会,举办河西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形成了一大批学术成果,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文体活动精彩纷呈。组团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取得历届全省最好成绩。举办第二届“石榴杯”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文艺会演,在兰州创排演出开闭幕式晚会,分片区展演17场,线上播放量600万+,助力甘肃文旅产业发展。与省文旅厅共同举办全省民歌大赛、“石榴杯”——陇原儿女心向党阅读推广大赛,开展“陇原民族情”文化惠民演出20余场次,让各族群众感知中华文化之美。
此外,甘肃省还印发《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各地在文体、宣传、推介等各类活动中广泛使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深化联创共建 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敦煌文化进校园”活动先后走进中南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掀起一轮“敦煌热”;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万人星空演唱会持续火爆,吸引全国游客前来体验;由《敦煌盛典》《又见敦煌》《乐动敦煌》《千手千眼》组成敦煌文化视觉盛宴的四大剧目,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敦煌市充分发挥“文化高地”和旅游城市的平台优势,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被确定为全国旅游促“三交”计划试点城市。
近年来,甘肃省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即河西走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陇东陇南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区、沿洮沿黄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区)行动,河西走廊片区5市与内蒙古阿拉善盟、新疆哈密市等开展甘青新蒙四省(区)八市(州盟)联创共建系列活动,陇东陇南片区4市与四川广元市联创共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沿洮沿黄片区5市(州)和金昌市在积石山举办“红石榴”专场招聘会等活动,推动创建工作增量扩面、提质增效。
创新开展“五个全覆盖”工作,即分片区举办培训班15期1356人,实现全省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培训全覆盖;开展宣讲50场9000人次,实现全省高校领域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宣讲全覆盖;推动省内50所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课堂,实现全省所有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开设全覆盖;线上线下相结合培训3.2万人次,实现全省导游从业人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全覆盖;审定导游词、解说词近500万字,实现全省景区景点和文博场馆讲解词、导游词修订完善及展陈提升工作督促检查全覆盖。这一做法被全国推广。
创新实施“三项计划”。2024年,累计组织实施省级试点示范项目53个,包括组织2075名各族青少年到北京、天津等地学习交流,建设51个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示范社区,打造21条旅游精品路线,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推动共同富裕 探索共同现代化之路
5月,在酒泉市瓜州县“石榴花开·助力共同现代化戈壁生态农产品网络直销”活动现场,电商企业围绕蜜瓜、枸杞、甘草等12个品类的36种优质特色农产品开展直播带货助农增收行动,销售火爆。自2024年12月入选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县”以来,瓜州县立足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持续推动蜜瓜、枸杞、草畜、机采棉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整合动员7亿元资金用于产业及基础设施。同时,不断推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引进企业落户,进一步夯实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近年来,甘肃省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探索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合力推动甘南藏族自治州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先行区、临夏回族自治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河西走廊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低氟边销茶宣传推广等工作,举办“知名浙商酒泉行”、民贸民品企业家“甘南行”等活动。在资金政策支持方面,下达财政衔接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资金、民族乡发展资金、民贸民品企业贴息引导资金等。
去年7月,“百企积石山行”座谈会暨项目推介洽谈会在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举行,100多家企业开展投资考察,捐款捐物共计150多万元,26家企业与相关部门和企业签订项目投资和农产品购销协议26项,签约金额5亿余元。
甘肃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积石山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各方面,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灾后恢复重建融合“十项工程”。省政协与省民委等共同打造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灾后重建、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三位一体”示范村,动员全省民贸民品企业和相关社会组织等捐款捐物,为积石山各族人民重建幸福美好新家园凝聚合力。
“我们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大力实施民族工作‘五大工程’,保持十足干劲,不断探索创新,全力推动甘肃民族工作提质增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凝心聚力。”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委主任赵凌云表示。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5期
文:马颖
作者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